这是一间没有广告招牌,也没有内部装修,甚至都不能被称为店铺的小店,小店在社区毫不起眼的一角,静静地迎来送往着新老顾客朋友。店的一头是“吸烟室”,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烟民们。
一位头发全白的店主老刘,精神抖擞地端坐在店堂正中间,手里一直不停地制作着圆木。他的右边是堆放整齐的圆木,左边是制作好的圆木成品,后边墙上挂着制作圆木的刨铣、锯子和斧头等工具,东西很多,但丝毫不会感觉紊乱。
如今使用圆木蒸饭的人家已经不多,塑料制品也大多替代了木桶,但是老刘依旧坚守在老店里,坚持着自己的生意。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有继承自己的圆木手艺,他不甘心就这样轻易地把老手艺带进棺材里。
老刘自己有退休工资,儿女们都已成家,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说这个小店是自己的“养老所”,养老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需求,况且还真的能够帮助那些仍在使用圆木的朋友进行修补。
每天一大早,老刘就打开店门,于是陆续便有一些老人围坐在店堂前,有的人不是为了买圆木,也不是为了拿出家里的旧圆木来修补,而是与店主唠嗑家常里短,打发闲暇时光。老刘的烟总是很快就分发完,遇上口袋里没烟了,总是会被老婆数落一番。
老刘每天都要准备好茶水和香烟,等待“常客”们的光顾。虽手里的活计在忙碌,但他嘴上丝毫没有停止回应顾客们的谈话。谁家的闺女出嫁了,谁家的老伴得病了,这里俨然成了老人们传播新闻的平台,也成为安慰老人心灵的阵地。于是大家一有空就爱集中在一起,他的生意也就在这些“口碑”中广泛传播,许多人老远都能打听着找过来。这不仅是因为老刘的手艺确实精湛,更是因为他能够善待每位顾客,把每位顾客都当成自己的朋友。
“朋友”来了自然亲切招待。老刘的店铺里常常是远道而来的顾客们免费享用午餐的地方。不就是添双筷子吗!他这样说服整天帮忙做饭烧水的老伴。
旁边的小店每年都会关闭了又开店,但是老刘的圆木店却始终是常青树。三十多年的坚守,他把这里当成了另一个家。物价飞涨,但房东也没怎么上涨房租,房东也早已把老刘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老刘的圆木也没有跟着物价上涨,他的价格是固定的,任谁也不能讨价还价。他说反正就是体力活,就当是锻炼身体吧。
小区小店,以一种别样的生命力在生长,生长的是人间友爱,还有做人的诚信和至善,这,可能就是老刘一直坚守下去的原因。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