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笔者走进云南大理州洱海畔的磻溪村,洱海的碧波映衬着苍山的巍峨,田间烟后的秋玉米与油菜在冬日暖阳下静静生长。在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上,有一座特别的科技小院——云南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它不仅是烟草种植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更是一座连接农业、生态与旅游的“桥梁”。小院于2022年6月,由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等联合建立。在这里,烟草职工、农大师生与当地农民并肩携手,用科技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用创新开拓“烟草+N”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科技小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周佳 摄
科技小院的功能不仅局限于研究与种植,还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烟草科技小院,它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服务理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既有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又有田间花海和手工体验的农文旅结合项目,让每一位游客在领略大理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烟草农业的魅力。
“云花”绽放新魅力
每到春天,磻溪村的烟田都会变成一片金黄的花海,油菜花环绕着白族民居竞相绽放,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打卡。科技小院结合这一特色,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农文旅活动,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烟农创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父亲带着女儿在油菜花海中游戏。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把烟草农业科技的成果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张亚斌介绍道,“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美景,还可以参与烟草种植的科普活动,比如了解烟叶的生长过程,体验卷烟的制作工艺,甚至可以亲手制作一支属于自己的卷烟。”
笑脸和花海。
近年来,科技小院依托磻溪村的自然地理优势,探索出一条“烟草+N”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逐渐成为洱海畔的“网红打卡地”。S湾作为标志性地标,更是吸引了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通过小院的展示和体验活动,那些从未接触过烟叶、不了解烟草产业的人们,对这一传统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走访过程中,一位来自贵州的姐姐“误入”小院,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原本,她只是想借用这里的自来水清洗水果,却意外被眼前的风景和氛围所吸引。她笑着说:“大理的景色是世界级的,而这个烟草科技小院也别具一格,真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这样的地方。”
2023年,科技小院的技术专家指导烟农在烟田间套种万寿菊,金灿灿的花朵与烟叶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田园景观。不仅如此,万寿菊还能驱虫护烟,为烟叶种植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借着这一特色,小院策划了一场“田间插花大赛”,邀请游客用鲜艳的田间花朵制作花环,留下美好的瞬间。活动当天,数百名游客参与其中,精美的花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成为当之无愧的“热搜打卡名片”。来自北京的刘小姐惊叹道:“没想到烟田也能这么有趣!这里的活动太有创意了,让我真正感受到农业的生命力与活力。”
不仅仅是春天,秋天的磻溪村同样热闹非凡。烟叶采收后,玉米田迎来丰收季节。科技小院联合村民们,将田间新鲜烤制的玉米带到市集上售卖,香气四溢,吸引游客驻足品尝。游客们既体验了田间的乐趣,也为村民的农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从金黄的油菜花海到丰收的玉米田,从“田间插花”到“烟田科普”,大理科技小院用一场场别具匠心的农文旅活动,让农业生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洱海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春力量耀田间
在科技小院里,一群年轻的烟草科技工作者,正以青春的力量,推动着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在这里,科技小院作为一个创新的平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更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
“你们知道吗?我们选派职工到小院工作,始终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李娟笑着对笔者说道,她是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的副主任。她介绍说,选派的青年职工要求优先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年龄在30岁以下。“通过轮训,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既懂农业、又有技术的年轻人才。”
张亚斌,作为大理市局(分公司)的一名青年职工,2024年被派驻到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刚到小院时,我们就开始和学生们一起下田做实验,走访农户,开展农民培训。我们必须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张亚斌说,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式,既是挑战,也是成长。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鑫磊也分享了他身为“院长”的经历:“这里的工作非常接地气,和农民沟通时,我们需要用他们更习惯的方式表达技术。比如,和农户讨论施肥时,他们更习惯用手指圈绕杯子的标准来量取肥料,而不是使用我们学术上的‘克’。”这种务实的沟通方式,让他在小院的日子里学到了很多。
此时,李一鸣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在读生。“你看,我的衣服早就被泥土弄脏了。”李一鸣穿着一件简单的夹克,脚踩拖鞋,看起来不像是一个科研博士,倒更像一个身处田间的农民。“我们去田里转一圈,裤子肯定脏了,没必要穿得那么精致。”他轻松地说,“最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和实验上,让学到的技术能迅速落地,帮助农民。”
“这正是小院的独特魅力。”李鑫磊补充道,“小院不仅是一个科研平台,它还通过我们和农民的直接对接,把科技成果快速推广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院的科研成果逐渐显现。李一鸣提到,2023年,云南农业大学赵正雄教授领衔的“绿色智能肥”研究项目在磻溪村的2000亩土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种肥料通过包膜技术,使肥料定向释放,提高了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他说,这项技术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见的效益,也为生态保护贡献了力量。
2024年,科技小院瞄准绿色生产再出“新招”,研发的烟草专用复合微生物肥,前期通过研发试验、推广、施用,目前已经到了肥料效果调研的阶段。小院的学生们抓住生产节令,在烟农集中的地方开展调研,为下一步工作积攒更多有效的数据资料。
在这里,青春的力量与科技的智慧相互交织,青年人在科技小院的实践中,既帮助农民提升了生产水平,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书写了精彩的篇章。田间地头,科研与农民的心紧密相连,小院也因此成为这片沃土上最闪亮的星。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