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工业制造 > 正文

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劳模精神引领人才队伍建设

2024年04月30日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作者:施文平、黄逸然
A+ A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456.png

初夏未央,阳光正暖。

坐落在弥勒产业园区的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以下简称“红烟”),草木繁盛,绿意盎然,展露出人间最美四月天的迷人风姿。一群群身着灰绿色工装的产业工人,经过劳模主题长廊,意气风发地走向车间,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传奇,伴随着机器轰鸣的节拍,合奏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最强音”。

最美的姿态是奋斗,也是时代不变的永恒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广大劳动者勤于创造、勇于奋斗。

牢记殷殷嘱托,红烟初心如磐,实干笃行,以创新创造激情、高昂劳动热情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一首首激扬壮美的奋斗者之歌。

创新驱动站室赋能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512.png

“此次学习交流解决了我们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真是不虚此行。”在红烟卷包车间的会议室里,来自云南中烟乌兰浩特卷烟厂的杨利、王志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去年红云红河集团第二期“技能大师进工厂”培训交流活动中,红烟与乌兰浩特卷烟厂结成跨厂室站联盟结对后,乌兰浩特卷烟厂室站人员来红河进行的交流回访。双方就跨厂室站管理机制共建及高级技师联合培养等课题展开探索,开辟了跨区域难题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的先河。

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不仅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更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525.png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引导产业工人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光发热?红烟的做法是:以“示范先行、样板引路、以扩点拓面形成集群效应”思路破题起势,大力推进站室建设。

行棋谋大势,落子谋全局。早在2014年,结合站室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红烟成立了“领航者”技师工作站,成为云南省总工会第二批命名的职工技师工作站,由此开启了工厂站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SEW变频一体机可视化平台搭建”等22项技术课题研究、“切片及加料工艺流量波动问题”等28个短板指标攻关、“一种烟草糖料液自循环恒温控制装置”等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满墙的奖状、闪光的奖牌……在制丝车间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展示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惊叹不已。

而这仅仅是红烟推进创新驱动、站室赋能的一个缩影。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538.png

十年磨一剑。从2014年到2024年,红烟陆续创建了田发祥技能大师工作室、钟莉技师工作站、曹炳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0个站室,加上今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的动力车间黄芝林职工创新工作室,实现了卷包、制丝、滤棒成型、复烤、动力五大生产车间“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工厂生产车间人才队伍培养需求。

“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而‘劳模创新工作室’恰恰就是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孵化器’和提高创新创效能力的‘加速器’。”红河卷烟厂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蒋鹏如是说。

置身于被绿色覆盖的现代化红烟新厂区,看着一个个奔忙的身影,记者强烈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创新创造激情。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553.png

仅2023年以来,红烟各站室带动各类项目攻关140余项,申请专利80余件,较5年前增长了一倍。其中,作为“云南中烟曹炳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曹炳强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和团队一起先后主导各类技术创新、项目(课题)等80多项,取得中烟级成果11项,省部级以上成果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集群,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成为红烟站室建设从扩点拓面、量变积累到做精做特、质变突破的有力见证。

榜样引领示范先行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605.png

在红烟厂区,有一个劳模主题长廊,短短几十米的距离,却成了青年员工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以田发祥、吕伟才、陈伟、曹炳强、徐飞等为代表的劳模群像,以坚守和责任诠释了劳动的光荣与伟大,用专注和奉献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荣耀身影。

奋斗路上,劳动最美。在属于劳动者自己的节日里,每一位艰辛付出的追梦人,都值得被看见、值得被赞美、值得被尊重。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618.png

“磨”出来的大师田发祥,就是其中的劳模优秀代表之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先后被评为云南中烟技术能手、云南省技术能手、全国烟草技术能手、云南省劳动模范的田发祥,却坦言自己学历起点并不高,一身的本领都是在工作中一点一点磨砺出来的。

30多年间,田发祥一直在和设备“打交道”。降耗、提质、排险、抢修,每一次维修,他都尽量做到细致入微。这些在外行看来有些单调甚至枯燥的重复性工作,对他来说却意义重大。

知不足而奋进。正因为田发祥的执着专注,才让平凡拥有了梦想的温度;因为精益求精,让完美成为永恒的追求;更因为一丝不苟,让责任跟上了担当的步履。田发祥常说,是红烟为他搭建了不断进步的平台,给了他去国内外世界顶级工厂进修学习的机会,对此,他倍加珍惜,更加努力工作,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一次次的磨砺中,田发祥如今已是整个工厂响当当的技术扛把子,成为红烟卷烟机维修首席专家,去年底被聘为红云红河集团“特级维修师”,实现了从“运动员”向“裁判员”“教练员”的完美转型。

不仅如此,由田发祥率先提出的PROTOS2-2卷烟盘纸在线剪切系统技术改造,让红烟成为当年行业内首家研发出该技术的企业;他创新的PASSIM削减盘改进与应用和PROTOS 90S吸丝导轨改造技术,解决了困扰PASSIM卷烟机的老大难问题;先后申报10多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631.png

心有精诚,手有精艺,必出精品。在红烟,像田发祥一样的劳模工匠并非个例。一大批技能大师凭借着对精工精品、至善至美的追求,对技术的不懈探索,让“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在产品中得以延续。

“让一线劳模工匠当‘先锋’、唱‘主角’、树‘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比有标尺,这样的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红河卷烟厂党委书记明文虎的话掷地有声,一语中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劳模的示范带动下,不仅让大家体会到了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还增强了青年员工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的工作劲头,一大批新生力量在“传、帮、带”中“成才、成匠”、华丽转身,汇聚起红烟跨越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匠心无界永续传承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649.png

穿过滤棒成型车间明亮整洁的通道,拐入一道不起眼的侧门后,直行到尽头才找到曹炳强,墙上、桌子上摆满奖杯奖牌,刚刚挂上去的“云南中烟曹炳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牌匾闪闪发光。

一间陋室一盏灯,一把扳手一把钳,构成了一个匠心的全部世界。曹炳强精湛的技艺不仅在手上,更在朴实无华的心里。回顾以前从前辈手中接过工匠之心、工匠之技,白驹飞逝、光阴流转,31年时间,小小学徒已成为工匠技艺的把控人。曹炳强告诉记者,此时的他更想将这份技术和精神传承下去,也一直做着努力,到目前,曹炳强带出了10多名徒弟。

最出色的徒弟张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长成为一名电气维修青年员工的典型先进代表,她先后多次获得工厂技术能手,以及集团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集团标兵等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701.png

“看到青年一代的成长,才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曹炳强笑着说。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当成事业,用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以坚守琢磨出情怀的厚重,从曹炳强、田发祥、陈伟、钟莉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伟力。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一个个榜样,一面面旗帜,对于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红烟人来说,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鞭策。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713.png

从师徒结对到改善站室软硬件环境、打造站室实训平台,再到对技能人才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一个个制度机制加持,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红烟样板”渐具雏形。

卷包车间电气维修班钱俊一举夺得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青年员工孙伟、杨跃多次获得集团和烟厂技术能手称号;

制丝车间王瑞寒荣获云南中烟第一届培训师技能竞赛“烟机设备组”第四名,获得红云红河集团技术能手称号;

滤棒成型车间杨正清在云南省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被授予“云南省技术能手称号”;

……

微信图片_20240619140724.png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截至目前,红烟共有856人取得了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70余人次获得云南中烟及以上技术能手荣誉,青年员工正接过师傅们的接力棒,担当起时代重任。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击鼓催征向未来,实干笃行再出发。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勤奋努力的红烟人,用劳动托举梦想,靠双手开创明天,正在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