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颁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电影电视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影视剧吸烟镜头的审查,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吸烟镜头。通知指出,“青少年容易产生盲目追星心理,影视作品中明星吸烟镜头极易误导青少年效仿。要加强电影和电视剧播前审查,严格控制影视剧中与剧情无关、与人物形象塑造无关的吸烟镜头,尽量删减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镜头,不得出现未成年人吸烟的镜头。”
通知还强调,“电影电视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影视剧吸烟镜头的审查,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吸烟镜头,最大程度地降低影视明星吸烟镜头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有过度展示吸烟镜头的影视剧,不得纳入各种评优活动。”
这条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国家电影电视剧主管部门此举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吸烟镜头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是,很多网民担心,这样的举动会对《我不是药神》《白夜追凶》等一些含有吸烟镜头但内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评优有失公允。
“艺术需要”确实存在
其实在2011年,广电总局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影视剧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志,不得在禁烟场所出现吸烟的镜头,不得表现未成年人买烟、吸烟等情节,不得出现有未成年人在场的吸烟镜头。同时,还要严控与烟草相关的情节和镜头。对有较多吸烟镜头的电影、电视剧,将不纳入总局举办的各种电影、电视剧评优活动。
2014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也曾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规定在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中播放吸烟镜头或者出现烟草制品的媒体,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在中国控烟协会与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的倡议下,冯远征等40多位影视明星已签名支持“无烟影视”。对此,中国控烟协会表示,将对明星们在公众场所吸烟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增设“脏烟灰缸奖”,颁发给多次在公众场所违规吸烟的艺人。冯小刚的《老炮儿》和《我不是潘金莲》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两次获得了“脏烟灰缸奖”。今年6月,《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因吸烟镜头过多,获得了“脏烟灰缸奖”。
通过对影视吸烟镜头的管制措施梳理,我们会发现,其实近年来随着社会控烟力度的加大,对影视吸烟镜头的限制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但控烟成果却并不算大。2009年,根据热播的40部电影和30部电视剧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在40部电影中,31部影片有烟草镜头,比例占77.5%;30部电视剧中,28部有烟草镜头,占电视剧比例的93%。
对此,导演们也颇觉委屈,“没有了烟,有些细节可能会少点东西……有时吸烟镜头是需要的。”
比中,在《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程勇,一出场时就是夹着烟在一部台式机前面打字。此时,我们不知道主角会做什么,但是通过吸烟以及场景,我们大概能了解,这是一个落魄的男人,正在面对生活的磨难和挑战。
还有在优秀影视作品《亮剑》中,“李云龙的衣领,孔捷的烟枪,赵刚的茶缸!”已被观众评为“三大良心细节”,孔捷在剧中虽然不像李云龙这样名气大,但他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往往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在电视剧中孔捷不仅是个杰出的军人,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烟枪,因为只有老烟民才可以把烟枪拿的这么准确,这么传神,现在的明星即使是吸烟也不会拿那样的烟枪了。因为每天抽烟的原因,孔捷拿烟枪的动作非常熟练,也非常自然,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军人特有的一种时代特征。
王宝强的“树先生”,迷茫空洞的眼神,潦草纷乱的头发,穿着灰不溜秋的衣服,时不时举着无处安放的手腕,夹着根短屁股香烟,徐徐地吐着烟,装下深沉,尤其是他抽烟的那几个动作,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代表树儿不同的心理变化,非常形象的代表了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而王宝强抽烟的这种招牌式动作,眼光木讷,像一座雕塑一样抽着烟,浑身散发着土味的角色,也让大家看到了皮囊之下的力量。
那么,这道最新出炉的“禁烟令”,会不会影响到影视剧需要用烟来体现的一些艺术形象?部分导演、制片人和电影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整理如下:
质疑:鲁迅也得“被戒烟”?
随着广电总局的一纸影视剧“禁烟令”出台,有人击掌叫好,也有人提出质疑:像鲁迅这样的历史名人,在公众多年的印象习惯中往往是烟不离手,甚至吸烟已经成为鲁迅个性化的标志之一,“难道今后拍影视剧要帮鲁迅戒烟不成?”
“不抽烟的鲁迅,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抽烟只是作家的某种生活习惯。生活中的鲁迅说不定还有其他不良习惯,难道我们为了艺术创作就都要表现出来吗?”
对于是否要在今后的影视剧中帮助鲁迅“戒烟”,资深制片人马中骏赞成,“不抽烟的鲁迅还是鲁迅”。
而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看来,对于鲁迅这样的历史名人,影视剧的“禁烟令”应该适当网开一面:“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帮鲁迅‘戒烟’,没有烟的鲁迅绝对是人物的硬伤。鲁迅创作时,往往几天几夜不睡觉,维系他的就是手边的香烟,这是鲁迅个人的符号,删了是对人物塑造的重大缺陷。”
导演张纪中也持相同观点:“这是鲁迅的个性,拍的时候很难删。”
建议:文艺片标准能否放宽?
对于“戒烟令”,大多数导演和制片人均持赞成态度。导演高希希也直言,戒烟令对自己今后的创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以前拍片时就在尽量减,不放那些大特写的吸烟镜头了。”
然而,无论是《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点烟时的潇洒不羁,还是《让子弹飞》中姜文吸烟时的那种“霸气外露”,这些个性化的电影语言早已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印记。但随着“禁烟令”要求严控吸烟镜头,这道“大棒”会否扼制了创作者的个性表达呢?
“应该不会伤害艺术本质,因为影视作品首先必须是为观众服务的。”马中骏说。
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声音:
“政策法规必定会照顾不到一些特殊的例子,我觉得还是会损伤到一些有个性的艺术品。禁烟令不应该一刀切。”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葛颖教授坦言,在“禁烟令”前文艺作品不该“人人平等”:“比如那些符合当时战争年代和人物的吸烟镜头就可以成为特例,文艺片的标准也应该适当放宽一些。”
分级制度,或许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太多的限制确实会影响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效果,也许中国电影应该设立分级制度,有些电影不适合给未成年人看,很多电影里面有脏话,裸露镜头,抽烟,血腥和暴力的镜头,会带坏或者吓到小朋友的应该加以限制,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以姜文导演的作品为例,你或许不知道,姜文可是“脏烟灰缸”奖的资深得主。2011年,国内首设“脏烟灰缸”奖,电影《让子弹飞》当仁不让拔得头筹;2015年,第五届“脏烟灰缸”奖开奖,电影《一步之遥》最终问鼎;神隐数年之后,姜文再度出山,《邪不压正》“脏烟灰缸”奖又手到擒来。这些电影是不是各个耳熟能详?你是不是都看过?对的,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既使不出现吸烟镜头,也有些好电影不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例如,2018年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但是出于真实和刺激的考虑,影片中也出现了砍头断指、烧焦尸体等令人不适的画面,也含有连续的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这些镜头让10岁以下的孩子惊恐或兴奋。建立分级制度,可以对未成年受众接触的影片进行限制,做好分类,从源头切断不适宜影片与其接触的可能性,在最大范围内地对青少年进行保护。
分级制度也有利于文艺创作者充分发挥个性。现在的电影审查制度,很大程度上对电影的内容进行了一刀切,实际上是在要求电影公司只能拍摄所有人都适合观看的电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创作者的个性发挥。分级制可以给电影制作者带来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 更能使电影创作样式多样化面。
电影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