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3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虽然股市低迷,但楼市回暖;虽然消费需求下降,但民族资本零售却一片欣欣向荣。趁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在这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零售业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过去,虽然成为历史,但也有太多的经验和不足需要我们去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2013年的零售业,有哪些热词值得我们总结和回味呢?在此,笔者作一次盘点和总结,仅作抛砖引玉:
1、网上购物
2013年,“网购”一词可以当之无愧地排名榜首,在餐饮业、娱乐业等高端消费业态业绩持续下滑的情况下,网上购物却逆势而上,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高,成为一个不朽的神话。
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短短十年间,民众购买的战场从实体店转移到网络之上,消费方式的革命已足以令人慨叹。放眼我们的生活,零售正在变得无处不在,何处不购物?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巨大贡献,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通过网上渠道进行销售。
《2013年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542亿元,同比增长47.3%,2013年全年或将突破1.8万亿元。同时,根据预测,201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万亿元,预计2013年中国网上零售交易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报告》覆盖了服装、酒水、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服装占据中国网购市场的最大份额,市场规模年增速超50%。
对2013年11月份的购物潮大家都会记忆犹新,当时,网络上流行这样的段子:连续三次输错媳妇或女朋友支付宝账号密码。或者“请假回家监督”等手段,防止女人们在光棍节到来的这一天,在“便宜货”面前因把持不住而“把家败光”。很显然,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也无法阻止又一个零售领域的中国式奇迹在11月11日这天诞生。11月11日,又称“双11”,这个原本因包含4个“1”被人们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自电商淘宝在2009年的“双11”进行折扣促销创下销售纪录后,被赋予新的意义。让我们来看一串数字:5200万元、9.36亿元、53亿元、191亿元……这是2009年至2012年天猫与淘宝“双11”销售额,2013年的数字会是多少?业界根据电商营销力度及增长趋势判断,2013年天猫与淘宝“双11”销售额超过了350亿元,期间快件量将突破4亿件。
上榜理由:
不成为热词,不排在2013年零售业榜首位置真是对不起中国的6亿网民,更对不起近2万亿网购交易额这个惊人的数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购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上交易产品的种类也逐渐拓宽,包含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的各个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网民数量和网上交易额也会被不断地刷新。
2、业绩下滑
和网上交易的如火如荼截然相反的是,2013年的传统零售业,可以用“勒紧腰带过日子”来形容。2013年第三季度零售业便利店和超市销售额增长为13.3%、13%,百货店、专卖店增长分别为7.4%、6.5%。从毛利率情况看,2013年三季度各业态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至1.7个百分点。目前零售行业不得不面对增收缓慢的问题,数据显示,2012年连锁百强企业新开店速度达到十年来最低水平,为8%,而2006年到2009年的该项数据分别为26%、17%、24%和19%。
2013年零售业普遍的业绩下滑,基本是因为消费疲软所致。前三季度的数据也显示,大部分零售企业的业绩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下滑,而一向被倚重的四季度,情况也不容乐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现象不是一夜之间出现,更不会一朝一夕就会有改观。从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长一直在减缓。从2012年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跌破50(低于50就是跌破了警戒线)的月份也有不少,这意味着制造业面临的困境非常严重,这不仅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与流通和消费市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制造业的萎缩,意味着经济的减速,也表明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市场已经不再像几年前一样繁荣。与此同时,消费者会将钱袋子捂得更紧,零售企业要想让他们从口袋里掏出钱来消费的难度大大增加。
品牌商的日子则更为艰难。半年报显示,包括李宁、安踏在内的六大体育上市公司上半年合共关店约2200间。百丽、达芙妮第二季营运数据也差强人意,百丽第二季同店销售同比微增0.5%,为有记录以来最差;达芙妮第二季同店销售意外大跌14%,上半年纯利出现显著下跌。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说,2012年全国零售单位有2354万个,同比增加了6%,销售收入16.1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1%,但从效益指标看,零售企业的销售业绩正在下滑。“其中,利润增长缓慢,只有3%左右,每平方米的单体利润出现负增长。”
上榜理由:
随着“三公消费”受到限制,无论是餐饮、娱乐还是零售,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寒流。消费受到抑制,卖场团购业务也呈现收缩趋势,并带动商业零售公司整体业绩的下滑。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讲,2013年可以说是并不好过的一年,来自电商平台、政治环境及消费市场的多重压力,让他们举步维护艰。
3、成本加大
销售下滑,成本增加,2013年的零售业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随着消费环境日益严峻,老百姓也是捂紧口袋过日子,当零售业高增长时代结束,苦日子也如期而至,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许尚还有足够进退的资本,但这种资本也是在“吃老本”,最难受的当属中小企业。2013年,寅吃卯粮地过日子让中小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低成本时代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仅人力成本就让中小零售企业下不了台,处于一种尴尬局面。近两年来,零售企业一线员工工资每年以15%-30%的速度增长,有的企业涨薪成本甚至是其整年的利润。但实力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在不放一二线市场的同行,又把矛头对准了三四线城市,给一线员工的待遇高出本土企业30%,这本来让本土零售企业低成本用人成为过去,要么放人,要么增加成本让本土企业苦不堪言,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处境愈加困难。
而目前的中国零售业正在朝两方面演变:一是外资或外来零售巨头正以不惜代价的方式抢夺三四线市场,这些企业挟资本的优势,再加上战略上的亏损周期,卡住的正是当地中小零售企业的“命门”,本土中小零售企业基本上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也付不起这种高昂的学费;二是,外资零售企业为本土企业输送人才的时代已经结束,人往高处走让本土企业面临着为外资企业免费培养人才的窘境,目前正在各地上演的真实案例是:每当一家外资零售企业开店,其门店的员工有80%以上都是来自当地本土企业。
人力、租赁成本的上升已经让中小零售企业步入微利中的微利,而客单价却在下降,业绩持续下滑,管理上很难在短期内突破,在内有外资和外来巨头围剿、外有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夹击下,2013年显然很难过上以前滋润的日子。
当然,这不包括部分在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中小企业,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会有例外,零售业中,必然会有生存得很好、发展超常的中小企业显现,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同样如此。
上榜理由: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零售业,成本是考量绩效的唯一标尺。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正成为中小零售企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无论宏观环境好转还是继续恶化,零售业高增长的时代都已结束,未来将进入数年或者更长的10%左右甚至个位数增长阶段。
4、跨界经营
多维度的竞争让本来就硝烟弥漫的零售市场充满了火药味,而这种味道在2013年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围城》里曾有一句经典话语: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却想进来——零售业颇有点像围城。
最典型的是娃哈哈的跨界零售,从2010年锚定零售业经营方向开始,娃哈哈就不曾停止蓄势发力的脚步,如投资17亿元成立娃哈哈商业股份公司,拿出每年60万欧元的工薪成本从意大利招聘开发零售业的执行班底,在杭州钱塘江畔的钱江新城开设首家娃欧商场,在河南、贵阳、杭州等地快速吃进商业地产等等。现在来看娃哈哈更多像在玩商业地产,但零售业务较好的现金流亦是其青睐的。
随后,市场刮起了跨界风。
做地产的开始做零售。万达甚至开始减少商业地产比重,加大百货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并号称要将在2012年由原来万千百货改名而来的万达百货做到中国第一。在北京,一家名为怡海的开发商也开始在自己的小区里开出超市。
做快递的也尝试做零售。顺丰试水的便利店、电商便是一例,尽管这一业务目前尚并不十分顺利,甚至顺丰还在北京暂停了几家便利店的零售业务,只开展收寄件。但很显然,不像此前只想打通自身主业范畴的供应链,更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全领域通吃,这种做法在国际上已经被证明风险极大,也鲜有成功者,但国内企业却始终经受不起诱惑,结果也不难想象:大多数这样的企业最终都会陷入自己挖好的陷阱中爬不出来。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6.17万亿,较上年增长14.1%,但企业净利润率较上年却下降0.19%,仅为2.46%。2013年以来,零售市场的颓势并未得到遏制。2013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费用较前年上涨8.3%,行业净利润平均水平压缩至2%至3%,零售行业的高增长时代已结束。自此,企业跨界进入零售就等于是从一片红海跳进了另一片红海,其虎口夺食的过程必是一场惊心动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