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易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正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有阳必有阴,有人吸烟,必定有人控烟,这是正常的社会规律,本无可厚非,但是近日再次掀起的“烟草院士”风波所引发的争议,让笔也有几句话想谈一谈。
争议一:香烟焦油量与吸入焦油量
全国控烟办公室主任杨功焕表示,香烟焦油量(烟盒旁边的一组数字)实际上并不是香烟里所含的焦油量,而是通过测试机模拟人的吸烟行为而得出的一个测试值。例如,焦油量为10毫克的香烟,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香烟本身所含的焦油总量为10毫克,这种想法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实际上吸入焦油量是高于这个数字的,很多控烟人士以此作为抨击的理由之一。
确实如此,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吸烟习惯,想要精确计算人体吸入焦油含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这种“误导”并不是有人要刻意去为之,在可实施条件下,烟草行业只能给出一个具有“引导”作用的焦油含量。而且,这种横向的比较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无论是香烟焦油量还是吸入焦油量,都会随着烟草科研技术的发展而实现下降。
争议二:低焦油能否减危害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每一个公民都知道的常识,但是降低焦油含量,到底能不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现行主流的控烟思维,认为降低焦油不能减危害常见原因之一就是吸“低焦烟”的人为了弥补尼古丁摄取量的不足,会采取一种“补偿行为”,即增加吸烟的数量,或者通过堵住风口、增加吸入速度和深度的方法来增加吸入香烟的浓度,从而导致焦油的总体摄入量没有下降。
其实这段话的潜台词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由于吸入焦油总量没有下降,所以危害不减,这就从侧面肯定了在同样的吸烟方式下,低焦油含量肯定比高焦油含量要好些。至于“补偿行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价格、行政调控等手段加以遏制,国家专卖体系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是国家控烟的重要力量。
小结:
部分控烟人士认为烟草行业为了追求利润,采取掩盖事实,误导消费的方式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不仅对人体造成了伤害,也增加了社会负担。笔者并不完全否认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某人吸烟有瘾已成事实,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考虑我们也不能剥夺他选择这种消费方式的权利,危害已经产生,我们能做的不就是怎样才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点吗!企业追求利润毋庸置疑,但是减焦降害却是事实,谢剑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远离烟草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暴力控“瘾”,不如科学强“引”。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