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的一则某中烟公司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曾引发热议。
在公示中,拟录用的“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人员名单里,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985、211名校毕业的应届生,而且硕士研究生学历占了总录用人数的30.37%。
仅仅是一个一线操作工的岗位,却引来如此多高精尖人才的向往?
许多网民不禁发问:让高学历毕业生去做中专生都能做的事,简直浪费人才。
毕竟在世人眼中,毕业于双一流的高材生就应该从事高大上的工作,怎么可以委身于车间?这种现象的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
其实,抛开对烟草行业的偏见不谈,“985、211名校毕业生争相到卷烟厂当工人”和“清北博士毕业生去社区工作”,都是人才下基层,从本质上并无区别,其背后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值得深思。
(一)铁饭碗魅力的底层逻辑——对绝大部分人而言,稳定才是发展的基础。
去年9月,浙江省台州市殡仪馆冲上了热搜。该单位的殡仪服务岗位,在招聘中以973:1的比例,成为最热门的报考“新宠”。
看上去略带晦气、有点阴森的岗位,却能引来这么多人的争抢,而且还是在经商、创业氛围浓厚的浙江,为什么?
根据猎聘大数据发布的2020求职报告显示,“稳定”和“收入”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时最先考虑的两大因素。
而体制内的“铁饭碗”,可以实现准点下班、收入稳定,相比而言性价比高,对很多毕业生以及父母来说,就是有着它特有的魅力。
千人竞争殡仪馆,只是“铁饭碗”太香的一个缩影。下面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根据中公教育统计,2022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达到了212.3万,首次突破200万人大关,平均考录比高达68:1。
根据清华大学统计,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了69.9%。
根据《2019年部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体制内就业占比》报告显示,包括清北在内的很多高校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体制内,位居榜首的东北师范大学比例高达90.31%。
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公考。那择业的尽头便是“铁饭碗”。
尤其是随着行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再加上这几年疫情的反反复复,私企降薪、裁员甚至破产的消息时有传出,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拥有一份失业率低、收入稳定、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工作。
大学毕业生不管是去殡仪馆、去街道还是去卷烟厂,真正吸引大家的,就是那个所谓的“铁饭碗”。
(二)就业观转变的底层逻辑——与年轻人而言,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自我实现也不一定要在工作中。
上一次考公热还是出现在十多年前。如果做一个对比,我们会发现,以前进体制内是父母要求,如今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
我认识两个在某央企上班的朋友,一个80后,一个95后。
80后当年就业,正处于互联网崛起的阶段,手握新兴产业和传统国企两张offer的他,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选择了后者。
而95后则完全不同,他的就业目标就是体制内,理由很简单:父母已经给奠定好了经济基础,我就想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好好享受生活。
从被迫到自愿,是年轻人就业观的改变。
借用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发的一段话,应届生热衷于进入体制内,反倒折射出了一个很好的现象:年轻人不再只是盲目追求大企业、大公司的光鲜亮丽,而是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更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同时,这一现象更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体制内不再像以前那样搞“世袭制”,它的招聘更加公开透明,也赋予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权。
八小时内做好本职,八小时外做好自己。很多年轻人借助体制内的相对稳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这才有了网络流行的“斜杠青年”。
实际上,不管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管是企业白领还是一线工人,每个企业都有它的企业文化和人力晋升通道。只要踏实肯干,国企也有人爬到高层,私企也照样得从一线开始,选择权主要还是在自己。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