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业频道 > 正文

高山峡谷里的蜕变

2020年12月22日 来源:中国网
A+ A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藏着一座少数民族村落——谦哲村。谦哲村聚居着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拉祜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这里天空湛蓝、清澈,棉花般的朵朵白云,被山川倩影裁成弧形,阳光洒落在溪流上,泛起粼粼波纹。

(清晨阳光照耀下的谦哲村)

  四年前初来驻村,韩吉忠发现如此静美的山村里,零零散散丢弃着酒瓶子、易拉罐,像牛皮癣黏在青山翠谷间。

  垃圾的来历很快被查清——谦哲村被高山阻隔成14个自然寨子,散落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青峦叠嶂里,各个寨子村民的“抬手之劳”,造成了这条“牛皮癣”。

  驻村工作队来到村子里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捡垃圾。

  韩吉忠是云南中烟红塔集团驻谦哲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来此参与扶贫时,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034元,属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为了让谦哲村民走出深山峡谷,实现脱贫致富,2015年,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按照“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要求,正式启动了对谦哲村的定点帮扶工作。

  五年时间里,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00万元,在谦哲村修桥铺路、翻建民房、资助教育、兴办产业,实现帮扶项目全覆盖。

  虽然投入了帮扶资金,但扶贫工作组的队员们深刻明白,要想取得成效,还是要扭转村民观念。这就需要扶贫队员深度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间,理解他们的生活。

  从吃“下马威”到“我们寨子里的人”

  韩吉忠至今还记得四年前自己初来乍到时的窘境——来到老乡家的第一天,他就被灌了满满三大碗酒,之后意识模糊地躺了大半天。“本来想摸清情况开展工作,结果一天全浪费了。”

  但几个月下来,他耳濡目染拉祜族的习俗文化,对这个民族有了初步了解:解放前,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由此延续下喝酒豪饮的习惯,既是热情好客的体现,也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

  另一位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开伟也吃了“下马威”。他刚来时,云南全省遭遇罕见旱情,扶贫队员觉察到村子里自来水可能面临断水后,打算召集村民一起上山摸排,另辟水源地。

  杨开伟和村委们商议,希望以自愿的方式组织大家义务劳动,引水下山。然而村民大会开到一半,大家觉得这个外来干部只会在台上动嘴指挥,又不亲自干活。村民们嘁嘁喳喳一团,五六十个人七嘴八舌,用的又是当地方言,台上说一句,台下跟着起哄十句。

  “明早我跟你们一起去!”散会前,杨开伟撂下一句话,村民们说笑着散了。

  第二天大清早,杨开伟准时出现在村口。一位村寨“头人”有点诧异:“哟,你还真来了啊。”

  那天他们一起干到太阳下山。抬水泥上坡,修筑水槽,几十米的塑料管子,一段一段铺设下来,顺着沟壑往下伸。扶贫队员和村民一起撸着袖子挽着裤腿,在半山腰的泥泞里忙前忙后。

  “干完活,几个‘头人’就把我当自己人了。”

  红塔扶贫队员们从微小细节着手,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他们努力学习本地方言,路过田间地头,会主动上前用方言和老乡“搭讪”,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询问庄稼长势和家里生活情况。村寨的“头人”逢人便讲,这几个扶贫队员是“我们”寨子里的人。

  “后来开会,‘头人’都会主动帮忙维持秩序,村民们也愿意参加义务劳动了。”杨开伟说。

  随着沟通时间的拉长,扶贫队员们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扶贫工作队韩吉忠(左)和杨开伟(右)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历史上,拉祜族“重自由,轻迁徙”。很久以前,老百姓过着半农奴的生活,流传着“谷子熟,拉祜哭”的民谣。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农奴主收走后,只能靠采集野生红毛薯、山葫芦、地枇杷充饥。

  这就形成了相对矛盾的“民族性格”——看上去自由懒散,内里却勤勉节约。“许多村民乍一看貌似只注重眼前享受,但时间长了,发现他们很能吃苦。”韩吉忠说。

  扶贫队员们深刻感到,谦哲村村民主观上有勤劳致富的愿望,再加上外界的帮扶,脱贫致富就不在话下。

  告别深山峡谷

  驻村没多久,韩吉忠就碰到了山里的雨季。一天他正在值班,接到村里老百姓求助电话,那别寨一个孕妇马上要生产,但是没有医生给接生。他立即联系乡卫生院,同时马上往那别寨赶。

  连夜下雨,路上全是泥,摩托车无法通行,村民们抬着担架把孕妇往外边送。没想到汽车抛锚在路上,正巧路边有台挖机,医生便靠在挖机旁帮孕妇就地接生。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韩吉忠说,“所幸母子平安,但是类似的事情绝不能再发生。”

  修路,一定要先修路!运茶叶、孩子上学、村民就医、生活好起来,全都离不开一条畅通的大路!

  拿到扶贫队第一手材料后,红塔集团先后投入资金475.3万元,帮助谦哲村完成了主要道路的硬化、挡墙修筑和多座跨水源桥梁建设。

(村里原来的木桩桥变为坚固的水泥石桥)

  除此之外,扶贫队员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住房维修、村容村貌的改善。这些帮扶可以让村民当下的生活得到质的提升。

  谦哲村下新寨村民李志华,原来居住在山坡上,房屋为破败的土墙结构。1988年发生的7.6级澜沧大地震使周边区域山体受损,到了雨季,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汹涌而下的土石极有可能将房屋掩埋。

  “那个时候不敢住屋里。”李志华说,他们家后墙就是一个土坡。一次连下几天大雨,全家人只得搬到屋外搭帐篷。他与儿子轮流值守,盯着山上掉落的泥巴,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逃离。

  这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很早之前,南岭乡政府对附近山体情况进行监测,得出应该实施异地搬迁的结论。但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搬迁工作一直难以实施。

  红塔扶贫队员们把这项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他们先后对接了22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用于谦哲村下新寨易地搬迁项目,为48户189人提供了安全的新居。“住惯了老宅,不愿意搬。”一些老人家恋旧,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之前和当地群众结下的感情派上了用场,在村民们的一道劝说下,所有人员全数实现搬迁。

  搬入新居,还得完善生活配套用具。工作队又为挂包贫困户及下新寨异地搬迁户筹建起了新厨房,并发动红塔集团职能部门职工捐款16万元,为所有挂包户配置了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等小家电用品,把现代化生活搬进了“直过民族”的厨房。

  当年在路边接生的那一幕,始终让韩吉忠担忧,“还不是因为村里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那时的谦哲村卫生所,仅仅是一间被屏风隔开的小瓦房,摆着3个输液床位。人多的时候,村民输液只能在屋外进行。一到下雨天,撑伞输液的场景总是让扶贫队员的心里隐隐不安。

  改变发生在2018年。红塔集团为谦哲村修建了新的治疗室和输液室,购置了药柜、医用平板床、医用双摇床、ABS输液车、输液椅、办公器材等设备,医疗卫生水平大大提高。

(扶贫工作队给村里新修的卫生所运送物资)

  在这个过程中,韩吉忠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基础设施的精准投放,立竿见影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后续的工作更便于展开。“一上来就讲种啥能致富脱贫,没有用,只有把眼下的事情做好,见到成效了,再想搞什么长期项目,村民们才会相信你。”他说。

  村里的“长期项目”

  那所谓的“长期项目”又是什么?

  2020年11月5日,在谦哲村簇新的村委小楼前,韩吉忠捧着一把东西反复摩挲,与身边老乡嘟囔几句后,转过身把手掌摊向来访者。

  手掌摊开,一捧绿意——他的答案是茶。“茶是好茶,缺的是技术、销路。”

  谦哲村家家户户饲养牛、猪,在水田里种植水稻,旱田栽满洋芋、玉米。到了雨季,村民还会上山采摘菌菇。“一年四季忙里忙外,却还是穷。”韩吉忠说。

  驻村后穿梭于山褶溪流之间,韩吉忠被傍山种植的茶园所吸引。这里多山多谷,便于耕作的平地寥寥无几,山坡上绿油油的茶园却有一千多亩。韩吉忠找来省城的专家,考察谦哲村的茶叶。

(谦哲村依山而建的千亩茶园)

  专家告诉韩吉忠,谦哲村的茶树栽种在倾斜的山坡上。整株能被阳光直射,不易生虫,农药化肥几乎不用。这种茶被称为“云雾茶”,耐泡、口感好。

  品质这么好的茶园,却疏于管理,杂草丛生。新芽也不能及时采摘,导致产量很低。

  队员们带着疑问走访了谦哲村的老书记何晓昌。何老解释道,种茶是一门非常费工夫的活,要除草、翻土、修剪。采茶季到来,要及时采摘春芽,才能发出第二、第三轮新芽,产量才能上得去。而这意味着,一户农家,一年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花在茶园管理上。

  “一亩茶叶却卖不上几个钱,不是不种,是不划算。”何晓昌说道,大多数农户只留足自给自足的部分,不再把茶园作为收入来源。

  为什么好茶却不值钱?韩吉忠又找到相关方进行咨询。原来,村民采摘下来的新茶,通常都是在自家的铁锅中手工烹炒,做初步加工,流程十分简单,而且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茶商对这种品级的茶叶兴趣不大。

  如何把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韩吉忠心里逐渐有了清晰的规划。调研结束后提交的扶贫方案中,韩吉忠提出,要在村子里就地建设一家茶叶初制厂。

  经过多番努力,荒芜多年的茶园再次热闹起来。今年4月份,红塔集团在村里建起第一座现代化的茶叶初制厂。他们还请来专业市场团队分析市场信息,引入第三方茶叶品牌商。如今茶叶的收购价格提升至原来的五倍,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和收入。

(经过多番努力,谦哲村荒芜多年的茶园再次热闹起来)

  村中收成最好的一户人家,一次性卖出一万元的茶叶。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谦哲村陆续垦出200余亩新茶园。“长期项目”为村里带来了新的希望。

  “状元村”与终极理想

  2019年中考结束,在村委会值班的杨开伟,接待了一对母女。女生今年刚刚考完试,成绩不错,但是后续上学的费用存在困难。于是,她们前来咨询资助的政策。

  “你放心,考上了肯定要去上!”他当即拿出一份表格给母女俩介绍。红塔集团定点设立的助学项目,分别以在校初中生每年1500元,高中生每年3000元,中专、大学及其它职业学校在校生每年6000元的标准资助学生读书。

  女生最终拿到了资助。“这边的家长其实是很重视教育的,就是家里边确实困难。”杨开伟总结道。

  谦哲村的14个寨子,最远的一个寨子距离小学有十多公里。在修建新桥以前,那座独木桥是学校接送学生的汇合点。学生们每天上学,家长要先把孩子送到独木桥接驳点,背到对岸才放心。

  做了二十多年乡村教师的谦哲村小学教导主任李应回忆刚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很少,“好些娃娃读着读着就回家了”。通过多次家访,李应了解到并不是家长不注重教育,而是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首先想到的办法是集体住校。学校职工们把废弃教舍改建为寝室。住校不用缴生活费,孩子们只需自带大米,交给学校雇请的师傅煮饭。

  如今,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贴午餐,学生们的学习得到基本保障。红塔驻村工作队商量着,怎么能给孩子们更进一步的教育提升。

  只满足读书还不够,孩子们要有更好的校园环境和更丰富的校园活动。在扶贫工作队的对接下,2016年至今,红塔集团先后为谦哲小学修建了学校大门、教师宿舍、篮球场、浴室、食堂等设施;配备了体育器材、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购置了校服、球鞋、床上用品等必需品。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开展捐资助学项目,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现在没有辍学的了,一个也没有。”李应自豪地说。整体帮扶后,村民的家庭条件得到了改善,家长们也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南岭乡乡长许启军对谦哲村教育状况的改善印象深刻,他如数家珍报出一串成绩:在红塔的帮扶下,2019年南岭乡的中考状元出自谦哲村,前5名中有3人是谦哲村的学生。拥抱教育之后,谦哲村成为了当地百姓口中的“状元村”。

  之前来向扶贫工作队求助的女生顺利考上了高中。在支付了助学金后,扶贫队员杨开伟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趁着中考结束还不是农忙时节,女生可以趁这段时间“勤工俭学”。

  “就是培养她自主、独立的意识,希望她走上社会也能有自食其力的精神。”

  这也是红塔人扶贫的终极理想。“来这干了四年的扶贫工作,最欣慰的就是看着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相信我们离开的那天,村民们也能过得很好。”韩吉忠笑着说。

(脱贫的谦哲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020年10月,谦哲村所在的澜沧县已全县脱贫出列。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当地政府与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共同为谦哲村的脱贫致富“把脉开方”,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如今,这个“直过民族”村落的村民以全新的面貌,历史性告别贫困。

  青山依旧,换了人间。夜晚,灯火通明的新寨广场,扶贫干部和村民们一起欢歌起舞。《快乐拉祜》的歌声响起,虽是年末,谦哲的春天已然可见。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