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郧西消息 近日,湖北省郧西县对辖区内农村劳力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县内从事种烟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74%,高中以上仅占9%;留守人口中老人、妇女及儿童占总人口的78%;63%的耕地被荒置;一个沉重的问题被抛出:大量的年青人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怎么办,今后谁来种烟(地),谁来支撑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一个新的称呼出现——职业烟农,他们没有脱离家乡的土地,把有限的资源整合利用进行专业分工,使“种烟”成为一种职业。这就是郧西县新出现的产业领头雁——“职业烟农”。
“职业烟农”咋形成
周丰友是郧西县关防乡丁家坪村农民,今年55岁,他一直有一个梦想,把撂荒的土地变成一望无际的烟田。如今,梦想现实了,周丰友带领着一支农机服务队,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流转了350亩土地。
“都是被‘逼’的。”种了12年烟的周丰友深有感触地说。“开始种烟每年十几亩,一年辛苦到头,赚不到两万块,只能图个肚儿饱。”
上规模、机械化,增效益。一向“手工翻地”的周丰友购置了3台旋耕机、一辆农用三轮车,找周边村民流转土地。
“我扩大规模大部分靠机械,人工180元一天还翻不到2亩地,用机械一天搞个6、8亩是没问题的!”老周笑着说,他算开了账“用旋耕机一亩地费用还不到40块,和人工比每亩要省四五十块呢!自己又有三轮车,拉物资挺方便,还能省少钱。”
现在,面对350亩的种植量,周丰友一点儿也不慌。他以烟为主,没有种植其它作物,“今年毛钱估计能搞100万,物资和用工及其它开支除外搞个60万是没问题的!”老周自信的说。
而同村与周丰友“老根儿”的农民贾邦文却没有这般淡定,“我一无技术,二无机械,几亩地也生不出来金子。”他干脆把自家的8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周丰友,平时就到老周那去“打工”。
像贾邦文这样把土地流转给周丰友的村民还13户,闲时里都在周丰友那里“上班”。贾邦文的儿媳王礼菊表示:平时在老周哪打工很方便,看了家照顾了老小,收入也不少。
“职业烟农”咋种烟
小平头,黑皮肤,精精瘦瘦的,一张嘴就是“规模、专业、高效”等字眼。唐友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又是非同一般的农民。建连体烤房、组建运输队、合作分红……一些旁人听不懂的新名词,在唐友本眼中却是种烟成功的关键。
今年50出头的唐友本出生在郧西县店子镇前庄村,过去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前几年,当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唐友本却捡起别人撂荒的40多亩地开始种烟,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烟大户。
“有没有一种更轻松、更快捷、更高效的种田方式?”偿到种烟甜头的唐友本又开始琢磨了。2009年至今,唐友本先后购买了微耕机、机动喷雾器、手扶式小型拖拉机,搞起了家庭农场,开始了进一步的高效作业和规模扩张。
2012年,唐友本从合作社流转土地90亩,加上自家的承包地共有110多亩。“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效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烟。”唐友本说。
在众人眼中,唐友本就是种烟的“职业烟农”,他给大伙的印象就是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近年来,郧西出现了一大批像唐友本这样高素质的“职业烟农”,全县烟农户均种烟面积由过去的13.7亩,发展到现在的24.8亩。
“职业烟农”转型需多久
告别身份印记,穿上职业新装,职业烟农的兴起不可阻挡。
政府在行动。一系列的惠农计划陆续实施,在2013年郧西县农业经济工作会上获悉,今后5年内,郧西县将以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计划培养职业农民1万人以上,职业烟农的队伍势必壮大。
烟草企业很给力。源源不断的扶持政策日渐完善着产区的基础设施,稳定的培养了一批“铁杆”烟农;工商企业合作的链条延伸到田间,建立“工商企业+合作社+职业烟农”的合作模式,倒逼烟农自我转型,潜移默化地促进职业烟农的成长。
然而,现代烟草农业方兴未艾,如何培养烟农的素质与生产管理相匹配的新型职业烟农,成为摆在烟草企业发展中的新课题。
有待一天,烟农将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