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烟叶平台 > 新闻快讯 > 正文

浅谈优质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

2013年04月24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刘鹏
A+ A

  烟草在线专稿  优质烟叶香气清醇,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劲头适中,烟碱含量适中,内在化学成份协调,适于卷烟工业的要求。然而,国内烟叶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例如上部叶可用性差,叶片偏厚、发硬的问题带有普遍性[1]。在当前生产形势下,正确地理解“优质烟叶”,加强工业与农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和合作,对正确地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生产上的盲目性和工业上被动接受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综述国内外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情况,探讨优质烟叶生产的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出今后科研和管理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建议。

  1 国内外烟叶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烟叶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香气量不足,杂气较大、刺激性较强;(2)颜色不正、色暗,储存易褪色;(3)成熟度不够,叶脉含青度高;(4)烟碱含量过高,糖碱比不协调;(5)上部叶过厚、燃烧性差,果胶质少、吸湿性差、易碎。在烟叶生产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关注优质烟叶生产的问题,我国在烟草种植业方面与国外不同且存在着较大差距。

  总体来看,影响烟叶可用性的因素很多,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就有品种、土壤、气候、栽培措施(育苗、移栽、施肥、水分供应、打顶抹杈、防病治虫)、采收成熟度和调制方法等等。这些因素导致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烟叶的可用性。如何分析这些因素对优质烟生产的作用和如何分析评价当前烤烟生产中关键技术措施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要看这些技术措施对烟叶成熟度的影响,因为烟叶香吃味与成熟度关系极为密切,成熟度已经成为评定烟叶质量的第一要素。对烟叶田间成熟机理的研究已经表明,烟叶田间成熟过程与N代谢、C代谢转换密切相关[2-4]。从对烟叶化学成份的影响来看,转换时期影响着烟叶中氮化物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平衡[2-5]

  另一方面,烤后的烟叶成熟度同时还受到采收和烘烤技术的影响,因为采收时间和烘烤技术直接影响到烟叶内含物的分解和转化程度。如烟叶内的香气及致香物质的形成和增加,蛋白质、叶绿素、淀粉、糖分解和转化等。

  综上笔者认为,在上述各因素中,品种、土壤、气候为优质烟生产的基础条件,育苗、移栽等技术为基本技术,防病治虫属保障技术,而施肥、水分供应、打顶抹杈、采收成熟度和烘烤方法则属关键技术。正是这些关键技术的不当或单方面或共同影响导致出现了当前烟叶生产上的所谓高水平,使用上的局限性的局面。

  2 关键生产技术

  2.1 施肥  

  从目前各烟区施肥现状来看,近几年来由于烟叶“可用性”没有被重视和不完全符合市场的价格的驱动,在较低的密度的前提下,烟农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目标,而增施肥料(尤其是氮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叶重,从而导致了烟株个体发育过大、叶片过厚、含氮化合物( 包括烟碱) 过高。据调查,最大鲜叶长超过80cm、单株产量在225g 以上、上部叶单叶重超过15g 的烟株的烟田并不少见,成熟期田间氮过剩而影响烟叶成熟是省内外[6]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施氮量97.5-120kg/hm2(甚至更高)比1991-1993年施氮量67.5-90kg/hm2增加了30-45kg/hm2,而密度却从18000-19500株/hm2降到16500株/hm2以下[7]。因此说,目前烟叶生产中单株施氮量过高是影响烟叶可用性主要原因之一。

  2.2 田间水分供应

  田间水分供应对烟叶可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田间水分供应(包括自然降水或灌溉)影响着烟株的发育进程及叶片发育程度、组织结构等。旺长期和成熟前期供水不足、空气干燥则会导致中上部叶片增厚、组织结构紧密和燃烧性变差等。

  另一方面,是与肥料的吸收有关,从而影响着烟叶的正常成熟。在较高施氮量的情况下,旺长期供水不足(降水不足或不具备灌溉条件)会导致氮素肥效的延迟,到成熟期由于雨季的到来氮素再次吸收,不仅影响烟叶正常成熟甚至出现“二次生长”。另外,在不少具备灌溉条件的烟区,由于前些年大田早期(移栽后4周内)采用过度灌溉,结果导致肥料淋溶而造成施氮不足的假象,促使烟农来年进一步加大施氮量,反过来施氮过多的烟株更易于受不利气候影响。因此,田间水分供应不当也是影响目前烟叶可用性又一重要原因。

  2.3 防治病虫害

  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烤烟生长发育的相关性,以烤烟生育时期为实施指标,根据烟株长势、长相结合当时气象条件和农事操作指导实施,在抓好苗期病害预防的基础上,大田期严格抓住全程控制防治关键时期,应用指定药剂进行防治,即:移栽时期为地下害虫和“两黑病”防治期;由于漂浮育苗根系裸露易感染“两黑病”,应在移栽后3-5天用药从心叶浇施。对连作田、重病区在摘除底脚叶等常造成烟株茎基部产生伤口,易造成黑胫病感染,在团棵期再用一次。摆盘至团棵期为蚜虫、炭疽病、普通花叶病毒病防治期;烤烟移栽后常处高温干旱、空气湿度小,造成烟株团棵期生长缓慢, 病毒病发生较往年早,且重。因此在移栽后15-20d用药进行普防,间隔5-7d再用1次进行重点挑治,使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现蕾至初采期为急性型野火病、角斑病、赤星病等复合侵染叶部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各个关键时期对主要的黑胫病、病毒病、蚜虫、野火病、赤星病进行防治关键时期,封顶后3-5d作为一个重点普防,间隔10d左右再普防1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针对连作重病田、贪青田、封顶过低,移栽较晚的田块作重点防治,能有效控制急性型野火病为主的中后期混合发生复合侵染的叶部病害。

  2.4 打顶抹杈

  打顶抹杈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调控中上部烟叶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打顶抹杈措施的认识应该是辨证的。如何打顶抹杈应取决于土壤肥力和特性、施氮量、烟株长势、田间水分供应状况等。在施肥不足的情况下,强调适当打顶抹杈措施对上部烟叶的发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施氮过多、烟株长势过旺的田块打顶抹杈这一调控措施的任务应该转变为防止上部叶发育过大、过厚、烟碱含量过高和防止粗筋暴梗烟、青筋烟、挂灰烟、杂色烟的产生。在正常打顶抹杈措施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留杈也应该是一种调控措施(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是非正常的情况,解决的措施应是改进施肥技术)。

  就目前国内市场对烟叶质量的需求而言,打顶抹杈措施应该是按实现顶叶鲜叶长50-55cm且正常成熟的目标而进行。目前生产上顶叶鲜叶长度发育超过60cm甚至出现“伞形”株型的较为普遍,片面追求叶片长度,不正确打顶抹杈措施是其重要原因。在施氮较多的情况下,由于过度低打顶,烟株吸收的氮素对顶叶供应较多不仅影响烟叶的成熟,而且导致叶片发育过厚、粗筋暴梗烟、烟碱含量过高,烤后青筋烟、挂灰烟、杂色烟大量产生,进而影响到烟叶可用性,其结果是所生产的烟叶不为市场所需求,烟叶等级结构与卷烟生产明显不适应。

  2.5 成熟采收

  通过各项栽培措施的落实,烟叶成熟采收是烤好烟的前提,留养好成熟度,根据烟叶着生部位,环境条件,气候变化,从严掌握烟叶成熟的不同特征,进行适熟采收。一般特征为:叶色正常落黄、主脉变白、茸毛部分脱落、叶面光泽、烟油增加、手摸发粘、叶尖下垂、叶基部产生分离层,容易摘下,采时有清脆的响声,采后分部位叠放整齐。

  2.6 烘烤技术

  采收时期显著影响烟叶的成熟度,而烘烤的过程既是烟叶后熟的过程也是促使烟叶内含物充分转化的过程。抓好成熟度利于烟叶组织结构疏松、提高烟叶的燃烧性,抓好烘烤技术利于降低烟叶淀粉含量,这些都利于降低卷烟的焦油含量和减少烟叶的杂气及刺激性。因此采收的时期和烘烤方法是否得当毫无疑问会影响烟叶的可用性。然而,目前烟叶采收的现状可以用“下部叶过熟、中部叶未熟、上部叶采生”来概括,在烘烤方面老观念、老炕房、老工艺在部分烟区也较为普遍。因此认为,抓好采烤技术也是提高优质烟叶生产的重要方面。

  3 结语

  优质烟叶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将烤烟整个生育期的管理在做好农户的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工作基础上,把病虫害作为优质烟叶生产管理的重点,将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特点和当时的发生发展动态,与烤烟生育期的相关性在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的基础上,结合气候状况,以烤烟生育时期为防治实施指标,进行主要病虫害全程控制,真正为生产上提供了一套烟农易接受、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

  目前烟叶生产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新成果为我们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进行烟叶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特别是随着生产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优质烟生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烟农文化程度较低和当前的生产方式等原因,新成果的推广工作不仅繁重而且还需要有个过程。我们只有在生产中努力工作全面推广这些新成果,才能使之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落实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提高烟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成康.在全国烟叶收购会议上的讲话[Z].2000年全国烟叶收购会议材料. 2000.

  2 韩锦峰.烤烟的碳氮代谢与烟叶香吃味品质[A].见: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教育司主编.跨世纪烟草农业科技展望和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 苏德成.烟草生长发育过程的氮素[A].见: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教育司编. 跨世纪烟草农业科技展望和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4 左天觉著.朱尊权,等译.烟草的生产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