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河南烟草两个宝,“黄金叶”卷烟和“三门峡”烟叶。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三门峡”烟叶主要供应“黄金叶”等6个国内知名卷烟品牌,而“黄金叶”品牌也以“三门峡”烟叶为核心原料之一,真可谓“舍此三门峡,难成黄金叶”。
2008年以来的5年时间中,三门峡烟区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2012年种植烟叶26.7万亩,收购烟叶3860万公斤,较去年增长60.23%;烟农总收入8.06亿,较去年增加102%;烟农户均收入4.69万元,同比增加96.23%;亩产值2978元,同比增加23.62%;实现烟叶税收17728万元,同比增加102.03%,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着全省烟叶第一大区的地位。
美丽烟区金叶飘香,片片“金叶”成就了三门峡烟区富民强市的金色梦想!
特色品牌——“三门峡”优质浓香型烟叶
三门峡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禹凿三门、紫气东来、周公分陕,更有关云长收周仓,老子著道德经。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春天,这里鲜花烂漫,桃红柳绿,遍地苍翠;夏天,这里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秋天,这里瓜果如织,艳花掩径,层山浸染;冬天,这里阳光明媚,冰裹雪封,鹅舞翩翩。三门峡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等荣誉称号,坐拥河南省最高的森林覆盖率,缔造出生态宜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
三门峡市辖三县两市三区,国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耕地162万亩。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钾高氯低,土质优良,具有发展优质烟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门峡市1985年被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确定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近年来,还被国家局确定无公害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烤炯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河南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2012年,三门峡市树立大烟叶思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努力做大做强烟叶支柱产业,打造“三门峡”优质浓香型烟叶品牌。
强化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三门峡独特的土壤和气候优势,与河南农大烟草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加大对品种、生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努力解决烟叶生产技术瓶颈难题,提升质量,凸显特色。发布“三门峡烟叶特色定位及定向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明确三门峡烟叶特色定位、质量定位和配套生产技术。
彰显“三门峡”优质浓香型烟叶品牌风格特色。围绕品牌建设,优化品种布局、优化土壤环境、优化栽期、优化施肥结构、优化烘烤等“五项”优化技术得到较好落实,烟叶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围绕“532”“461”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客户结构,与9家客户签订购销合同77.2万担,工业企业户均采购规模达到8.58万担。积极探索有机烟叶原料生产技术。与河南中烟公司合作,从有机肥使用、生物和物理病虫害防治、烟叶内在质量变化等方面,积极探索“黄金叶”品牌卷烟有机烟叶原料生产技术,并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如今,“三门峡”牌烟叶已经进入中华、苏烟、利群、黄金叶、黄鹤楼、黄山等知名卷烟品牌主配方。在“十二五”期间,三门峡烟区将通过科技化手段,将三门峡建成烟叶特色突出、国内一流的特色烟叶生产基地,实现烟叶品质特色化。
“金叶”香自人和
天时更需人和。三门峡烟区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80年代小期形成农业支柱产业,90年代中期烟叶生产徘徊不前。进入新世纪以来,三门峡烟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上级领导的心。国家局、省局领导时常都要来此调研,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更是审时度势,抓住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有利时机,抢抓机遇,稳步扩大烟区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烟叶产业发展,把烟叶产业作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八大特色农业之一,从组织上、政策上、投入上给予倾斜支持。
加大对烟叶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初,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2012年烟叶生产工作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烟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到基层视察指导烟叶工作,解决烟区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烟区稳定发展提出具体意见。卢氏、灵宝、渑池、陕县4个产烟县(市)把烟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强化领导,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很多乡(镇)把发展烟叶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出台政策,调动了乡、村、组抓烟和烟农种烟积极性。
严格落实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市、县、乡三级政府分别制订了基本烟田保护实施意见,分块插牌标示,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在基本烟田保护区内,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优化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全面推行无公害烟叶技术标准,按照“三三”大轮作制度规划当年的烟田面积。
三门峡烟草部门广泛深人宣传国家烟叶调价政策和扶持政策。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实行领导包县、机关科室包片(站)、烟站职工包村包户,实施风险抵押,对烟叶工作实行单项考核,严格奖惩兑现。2012年,烟草公司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达2.13亿元。投入资金4441万元对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物资进行全额补贴或半价补贴,投入资金3317万元对机耕起垄、集约化育苗、土壤改良、豆浆灌根基本设施等进行专项补贴。
由于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扶持奖励烟叶生产,引导大户连片规模种植,烟区规模稳步发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助力发展
自从三门峡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他们始终立足于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自然优势,“围绕水源建水池、围绕烟田建管网,连浇灌都尽量选择周围的山泉水。”2010年以来开展的土地整治丁作更能突显三门峡烟草的这——理念。针对基本炯田地形状况,以满足机械化作业为目的,采取“宜平则平、宜台则台、宜坡则坡、宜梯则梯”的原则,进行局部平整、区域平整。
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的现代化种植颇为不易,但近年来三门峡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提高种植集中度,通过整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配套政策资源,向优质适宜烟区适当倾斜,有效推动烟叶种植逐步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形成了烟叶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种植区。2012年全市烟叶面积26.7万亩,涉及45个乡镇、532个村、17195户烟农,其中10亩以上种植专业户10811户,面积20.85万亩,占总面积77.1%,100亩以上家庭农场77个,面积1.4万亩。
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烟叶产业集群建设作为烟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效降低了烟农种烟劳动强度。2012年全市建设6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种烟面积13.6万亩,其巾10亩以上种烟专业户和100亩以上家庭农场面积占到94.45%。依法注册成立烟农专业合作社4个,全市烟农合作社累计达到8个,涉及51个村、2555户烟农,种烟面积4.7万亩。培育育苗专业户395户,组建机耕起垄专业队14个、植保专业队21个、分级专业队25个,商品化供苗、专业化机耕起垄、专业化植保、专业化分级分别达到100%、95%、72%、45%,机械化施肥、盖膜、移栽、中耕除草等积极推进。
在三门峡烟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了烟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门峡烟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烟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据统计,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98亿元建设烟叶生产基6ili设施项目。其中2012年投入1.2亿元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3938项,进一步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建设烟水项目27个,受益基本烟田面积1.16万亩;建设烟田机耕道路22条,37公里,受益基本烟田面积2.63万亩;新建大密集烤房2801座,受益基本烟田面积5.6万亩;购置农机具896台(套),受益基本烟田面积2.89万亩;建设育苗大棚179座,受益基本烟田面积2.15万亩等等。
同时,2012年,三门峡烟草部门加大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针对豫西山区容易山现的冰雹、旱情等不利天气,新建防雹增雨作业点6个,全区防雹增雨作业点达到27个,在今年异常大气多发的情况下及时开展防雹增雨作业69批(次),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发生,保障了烟叶丰产丰收。
“实、优”服务见真情
当前烟草行业进入“卷烟上水平”新的发展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三门峡烟草以省局“根文化”为主线,在构建具有’三门峡烟草特色企业理念体系和服务品牌体系中进行了有益探索,树立了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美好形象,为实现三门峡烟区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塑造“实•优”文化服务品牌形象。在三门峡烟草行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下,经过调研论证、征集理念,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将服务传播语最终确定为“同道务实、同德达优”,既体现了三门峡烟草“实•优”服务品牌的名称和内涵,又融人了三门峡烟区地域文化道德经等元素,实现了企业特色和烟区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三门峡烟草企业文化手册》、《“实•优”服务品牌形象手册》和《“实•优”服务品牌服务手册》。三门峡烟草“实•优”文化理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省局(公司)“根”文化架构体系,赋予“根”文化新的内涵,提升了“根”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让“根”在行业上下润物无声、深植于心。
大力弘扬“实•优”服务品牌理念。2012年,三门峡烟草将“实•优”服务品牌与烟区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与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党建丁作紧密结合,与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服务水平紧密结合,在行业组织开展了“23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