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以2012年对“天价烟”的行业性专项治理为分界线,高端品牌、高档卷烟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了理性的成长通道,彻底告别了以价格标高为主要手法的盲目竞争、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一方面重建了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校正了理性务实的发展预期,规范了结构提升的路径选择,将竞争重新拉回到适度有益的范畴;另一方面,主动整治、自觉规范“天价烟”市场秩序,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的行业自律和社会自觉,最大程度消除了之前的负面影响,为合理的、正常的、必要的结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当初那些对于“天价烟”专项治理的担忧与顾虑是多么的缺乏远见——2012年,高端品牌销量突破200万箱,同比增幅近20%,继“中华”继续扛旗领跑之外,“芙蓉王”、“苏烟”、“黄鹤楼”、“利群”四个品牌齐过15万箱。更具指标意义的是,高价位卷烟销量一举突破10万箱,同比增幅超过50%,“黄鹤楼”已经接近3万箱,“白沙”、“南京”、“云烟”都过了1万箱,还有四个品牌突破5000箱。2013年1月至8月,高端品牌销量已经突破180万箱,高价位卷烟销量亦是接近2012年全年销量,在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品牌整体的价值升级——说高端品牌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并不为过。
不过,透过数据的外在呈现,解构高端品牌的成长构成,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新的发现和思考。
1.“老面孔”占主导。细数目前在高价位卷烟市场呼风唤雨、引领风尚的主流品牌,仍然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这种熟悉不单单表现在品牌的整体组合上,强势品牌仍然强势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产品的个体表现而言,也没有几个能够真正称得上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以2013年1月至8月的情况来看——500元价位段,“中华”一枝独秀,“苏烟”已成守势,与“中华”的距离不断拉开,“利群”虽有大幅增长,却也难望“中华”项背,其它品牌虽有增长,但也仅限于自我的纵向比较,且对本土市场的依赖不断加大,采取多规格“群狼”战术的亦不在少数;700元价位段,“中华”独揽顶峰,一家的份额超越了其它所有品牌,“芙蓉王”、“黄鹤楼”、“云烟”基本上属于自我加压、自我鞭策、自我努力的阶段,至于其它品牌,即便是全国性的大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也只能在“有限的地盘”区域性做主;1000元价位段,“白沙”的竞争力、影响力毋庸置疑,“南京”转危为机之后也成功跻身一线地位,“大重九”的爆发力、成长性也不容小觑,“黄鹤楼”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不小的优势,“利群”、“黄金叶”、“苏烟”、“冬虫夏草”虽然具备相当的体量规模,但在布局和影响上还稍逊一筹。就此而言,一方面“天价烟”的专项治理并没有影响这些强势品牌(曾经价格高高在上)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其它品牌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觅得机会、分享果实。
2.“价值感”定胜负。在当下的消费语境中,高端品牌还是有着强烈的符号意义、道具功能、社交作用,虽然经过“天价烟”的专项治理,“价格”已经丧失了最初的符号、标签的作用,但高档产品所具备的价值感仍然是左右消费意愿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被拉回到同一价格起跑线之后的高价位卷烟。这种价值感的构成,包括形象、口碑、影响力和认同度几个方面的维度。首先是形象,“黄鹤楼”的横空出世以及后来的大红大紫,离不开“1916”所营造出来的超高端的形象感,颠覆了高端的价值体系,并相当于定义了超高端的形象认知,启动了高价位卷烟的市场需求。其次是口碑,以规模称雄的“白沙”能够站在高价位卷烟的最顶峰,“和天下”的竞争力自不待言,但不要忘了这款产品十余年如一日的口碑累积,这才换来了近两年的厚积薄发。再次是影响力,“南京”的成功确实非比寻常,非常时刻的非常之举不仅挽救了风口浪尖上的品牌,也转危为机地演变成了病毒式、爆炸式的品牌传播。最后是认同度,“黄金叶”、“利群”,以及“云烟”这两年在高价位卷烟市场的作为表现,再一次实证了市场对于品牌价值的认同,有形象、有口碑、有影响力。其实,强势品牌这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也折射出其它品牌相应的短板和不足,一味的炒作和盲目的迎合难成大器,短时间的繁荣也不过是一片虚火,最终成不了气候。
3.“价格战”失空间。与其它产业、其它品牌的“价格战”以折扣、低价、买赠为主要作战样式所不同的是,在“天价烟”专项治理之前,高端品牌的“价格战”一度以近乎失控的比高、比贵、比奢的形式愈演愈烈。某个品牌定出1000元,另外的品牌就敢标1500元、2000元,后面的品牌接着在追上3000元……直至不乏万元的咂舌“天价”。固然,这其中有彼时消费语境的裹胁和助长,君不见白酒、普洱、名表价格蹭蹭上涨,早已把“不分家”的兄弟甩出去了七八条街,与其说是在制造“天价”,还不如讲是“被天价”。但是,“天价烟”专项治理既是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的严格整肃,已经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也从产业调整的角度,昭示了外界对于市场竞争层次低、品牌竞争水平低这一“双低”现状的担忧和纠正。很显然,“天价烟”的专项治理相当于抽取了很多品牌赖以为生的“杀手锏”——以前,不需要消费者认为值不值这个价,只需要营造出就是这个价的舆论环境;而现在,大家都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那些真正用来箍桶能够决定装多少水的“木板”才真正走上前台,呈现出应有的价值。所以,专项治理过后的高价位卷烟市场,首先的变化是不“乱”了,价格、竞争、促销都更加规范,随之而来的进步是思路“活”了,大家把心思花在了如何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如何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高端市场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4.“低一类”成基座。在短短不到十年时间,200元左右价位的“低一类”产品就从过去的“高价位”演进为今天的“入门级”,昔日的“高富帅”平易近人成今天的“小伙伴”。一方面,市场的快速扩容和做大加速了价值的不断走低和矮化,曾经高不可攀的“低一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仅仅丧失了价格上的标杆地位,也无法继续做到“以稀为贵”;另一方面,“玉溪”、“云烟”、“芙蓉王”三大品牌在助推“低一类”市场成长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分享了胜利的果实,在高端市场业已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内很难被逾越的规模优势。不过,以当下卷烟消费升级的空间和速度判断,“低一类”价区在规模持续做大的同时,价值感也将会继续走低,昨天的“低三类”、今天的“高三类”、明天的“普二类”都可以作为假以时日的“低一类”价值坐标参考。这也引发了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或者说提供了某些解答疑惑的线索——那就是,为什么在一类烟建立起强大规模优势的“玉溪”、“云烟”、“芙蓉王”,甚至包括“中华”都难以在高端市场有更大的作为,体现出与之相符的市场地位?很显然,成败皆萧何,“低一类”(“中华”是500元价位)成就了品牌的规模优势,也捆绑和束缚了品牌的价值提升,固化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口碑让它们远离了高端市场。在这个意义上,这既是它们过去十年的最大成功,也是未来十年的最大风险。
解构了高端市场的成长构成,也就理解了高端品牌的发展现状,以及现状背后的问题和风险。
首先,市场扩容的外部阻力不断放大。很显然,尽管仍然保持了高于市场整体的扩容速度,但高端品牌的发展压力却是与日俱增,这种压力带有普遍性和持续加剧的双重色彩。一方面,高端品牌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整体认同和品牌价值体现,一直背负着外界强加于身的“道德骂名”,一些无德媒体也热衷于“天价烟”所带来的“眼球效应”,断章取义、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地对高端品牌大加鞭笞,误导和影响了消费者正确的品牌认知。另一方面,市场上对于高端品牌“追”的心理和“捧”的势头也在不断地减弱,过去那种带有强烈攀比色彩的追“贵”、捧“高”,到现在也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消费心理变得更加务实和更为克制,这些外部因素再叠加上烟草控制对消费意愿的持续抑制,客观上进一步放大了高端品牌的发展压力。我们可以做出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是高端品牌的结构不可能长期性地快速提升,“天价烟”的专项治理加速了“天价”早已呈现出来的明显颓势,夸张的价格除了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赚取噱头和吸引眼球之外,根本难以为继、无法立足,一味地拔高价格并不是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手段。二是高端品牌的规模不可能持续性快速扩张,必须得承认,除了少数一些全国性的大品牌之外,很多高端品牌销量的构成主要以本土市场为主,且在实现销售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推销”色彩和“特产”身份,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远远低于品牌的自我感觉。
其次,主导品牌的引领作用不断衰减。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熟悉的“老面孔”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成熟产品的生命力固然可喜,却也折射出新产品的竞争力匮乏,更令人担忧的是,主导品牌在市场上的引领作用不断地衰减。这种衰减体现在了几个方面。一是对市场的拉动减弱,“1916”的横空出世不仅成就了一个品牌,甚至可以讲塑造了一个市场,其意义和影响不亚于当初iPhone上市之后对智能手机市场的推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后来者具备类似或接近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最好的状态也不过是进一步做大高端市场蛋糕而已,就好比诺基亚弃塞班装微软,并不足以改变智能手机的游戏规则和产业生态。二是对品牌的拉动减弱,强如“和天下”,对“白沙”品牌整体形象、价值的提拉也是有限的,一方面消费者更愿意把高端产品当作独立的品牌来看待,高端产品和品牌主体的形象、风格、文化等缺乏一脉相承的东西;另一方面品牌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嫁接和延展高端产品的影响力,老大的日子虽然好过了,但兄弟们仍然忍饥挨饿,整个产业所期待的高端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挥还很欠缺。三是对消费的拉动减弱,关于iPhone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