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技术改造带来的直接效果,无疑是设备的更新、硬件的完善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管理升级提供了机遇、创造了空间。
正如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绍明所言:“一流的‘硬实力’必须与一流的‘软实力’相结合,才能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保持企业发展基业长青。”
在新一轮技术改造中,云南中烟坚持一手抓“硬件”改造、一手抓“软件”建设,将管理创新与技术突破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为企业未来应对发展挑战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创新激发“软”活力
始于“十一五”并延续至今的技术改造,是云南中烟新形势下全面提升企业实力的战略组成部分。在这一战略推进过程中,对管理模式的探索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格外令人瞩目。
云南中烟经济运行部(企业管理部)部长方斌认为,卷烟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于生产制造水平。打造一流的生产制造品牌,一流的管理至为关键。
好比一个健康的体魄离不开一套完整统一的神经系统一样,一个在硬件上无可挑剔的生产企业,背后必然需要一个相对先进而高效的软件系统作支撑。
伴随着技术改造的逐步推进,云南中烟的整体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们将公司本部与所属集团的管理关系定位于“战略管控型”,即公司本部主要抓好战略管理和管理服务两项工作,红塔、红云红河两大集团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经营,重点抓好品牌发展。
“这种模式定位,对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管理效率,起到了主导作用。”方斌说。
与此同时,为适应技术改造升级,云南中烟进一步从管理体系的构建入手,积极探索管理机制的创新,努力寻求突破。
他们按照“体系目标化、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基础规范化、改进持续化”的基本管理思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严格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整体管理格局。
在这一管理格局下,红塔集团以创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为契机,构建了由3318项标准构成、涵盖了各生产经营环节的标准体系文件。红云红河集团将核心流程划分为市场营销、产品研发、采购管理等17个业务模块,建立了156个程序文件,实现了相关业务的统一管理。
统一的管理模式、顺畅的管理流程、完善的管理机制,搭建起云南中烟科学高效的运行平台,为技改后企业整体生产制造能力的发挥和活力的彰显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造管理促升级
从新疆到昆明,从楚雄到大理,记者采访云南中烟的各生产厂,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新”字——新厂区、新工房、新设备、新风貌。
在昆明卷烟厂新厂区,副厂长杨勇站在一台高速运转的制丝设备前,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新厂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厂房,实现了制丝、卷包、物流的一体化操作,生产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质量更优,运行更加灵活。”
杨勇告诉记者,在新昆烟投产之前,为了尽快适应新变化,他们勇敢喊出“再造一个新昆烟”的铿锵口号,并确立了“争创行业标志性工厂”的目标任务。
2011年投产后,新昆烟以流程再造为突破口,开始了管理上的大胆革新。
根据新的设备布局和工艺特点,昆烟人以流程改进为主线,共梳理和完善了23个部门的工作岗位职责、239个工作标准、378个业务流程,最终构建起“精益制造、柔性生产”的生产管理模式,形成了“标准化、参数化、流程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力支撑了生产升级。
不仅昆烟,其他各卷烟厂也抓住技改时机,加快管理改造升级的步伐。
楚雄卷烟厂在新设备管理流程应用上下足功夫,从设备保养、点检、维修、运行状态分析、成本费用控制方面加以优化和改进,不断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曲靖卷烟厂围绕制造水平的提升,在生产、物耗、能耗、质量、设备、安全六个方面深化“严、细、实、恒”管理,提升了柔性化、多点均质生产水平,提高了响应市场的速度。
大理卷烟厂通过在管理上狠抓“产品质量零缺陷”、“设备运行零故障”、“生产成本零浪费”、“工作效率零停滞”,大大提升了品质保障能力。
新疆卷烟厂把创优活动与工厂的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强化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上的精细化控制,在装备使用、质量控制、柔性生产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
朱绍明表示,管理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程。未来竞争比拼的绝不仅是装备的先进性,更是基础管理水平。管理水平如果上不去,再先进的装备也只能沦为摆设。只有用科学管理的思想将自己全面武装起来,才能消化吸收好、使用好先进设备和技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强化培训提素质
“孙主任,再给我讲讲这些新制丝设备的运行原理吧!”
“好!你看,我们现在的制丝设备都是高度智能化,采取的是分层级控制,有30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设置了一个数据采集点。这些采集点每隔15秒采集一次数据,控制的精度也就体现在这里……”
记者在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采访时,年轻的集控岗操作员刘溪溪正利用设备检修的空当向车间主任孙强请教制丝方面的知识。
在孙强讲解过程中,刘溪溪很认真地听着,并不时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着。
在楚雄卷烟厂甚至云南卷烟工业系统,孙强都称得上是制丝方面的权威,他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告诉记者,自2012年6月楚雄卷烟厂新厂投入使用以来,他除了处理车间日常管理事务,又多了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给职工们上“小课”。
“主要是现在我们新上了许多高端设备,这些设备无论在理念上还是运行上都与老设备有很大区别,职工一时很难全面掌握,所以我有时间就会给他们讲讲。”孙强说,技改后,职工普遍面临一个提高知识水平的问题。虽然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但素质的提升、知识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培训、强化。
其实,从2011年以来,为应对技改,楚雄卷烟厂就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素质提升计划,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训体系。
楚雄卷烟厂副厂长高中华介绍说,除了举办技能竞赛、邀请专家授课、开展师带徒活动、建立日常学习交流机制等常规性措施外,他们还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分批赴国外学习,并加大高技能、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而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兴则企业兴。
深谙此道的云南中烟,在技术改造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障。
一场由技术改造引发的人才队伍大练兵,正在云南卷烟工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并迅速凝聚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推动着企业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不断迈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