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量化压力考验烟草工业
2010年1月,国家烟草局局长姜成康提出烟草品牌发展规划,是为“532”、“461”战略,即争取用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着力培育2个年产量在500万箱、3个300万箱、5个200万箱以上的品牌;培育12个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品牌,其中6个超过600亿元、1个超过1000亿元。
“532”、“461”战略深刻影响了行业格局,国家烟草专卖局着眼于中远期发展的量化要求,让各大企业拧紧发条,一刻不敢松懈。“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走向,对行业的变革推波助澜。工业企业心知肚明:不能跻身先进阵营的失落与遗憾,固然滋味不佳;明显落后的消极结果,更将难以承受。
形势逼人,工业企业的种种努力,无不基于一个共同的判断:落后将有可能面临市场销蚀、品牌消声的泥潭,想要全身而退,犹不易得,更何况奋起直追,比肩高手!眼看着战略机遇期转瞬即逝,伴随着发令枪清脆而震撼的响声,再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选手开始发力狂奔。
奋力奔跑之下,烟草业呈现出两种迹象:一是强势品牌的再度拔尖。2011年,“中华”破“千亿”大关,率先实现了“1”的突破。二是列强林立,力争上游。2011年,“黄鹤楼”过“百万箱”,与“玉溪”、“芙蓉王”等乘风破浪,均欲一执牛耳。对于前一种,原因可以归结为本身的实力和规模,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于后一种,原因不妨认为是崛起的愿望和开拓的努力,助长了稳定的跃迁。
量化压力不仅体现在总量控制上,品牌及规格的扩张更让压力进一步加大。如果说总量控制源自顶层设计,那么品牌扩张绝对是自下而上的应激行为,表现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规格多样化,而这一切显然建立在品牌整合之后。
有论者指出,“黄鹤楼等品牌。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品牌数十年的事情,可谓事半功倍。”讲的就是2003年前后湖北中烟的品牌整合。考虑到集中资源的积极效应,与此同时,其他工业企业也下足气力进行整合,不同的是时间有长有短,节奏有快有慢。种种行为,直接推动了行业跑步进入“品牌的全盛时代”。
据统计,2011年卷烟累计在产品牌124个,比上年减少7个;但产品规格1014个,比2010年增加82个,卷烟规格顺利跃入“千”级。显而易见,消失的品牌产生的空白,立即被新增的规格填补,“一减(品牌由于整合而减少)一增(规格多元化)”之间,烟草行业牢牢把握住了市场,从而为整个行业的稳定、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层出不穷的品牌及规格形成的“超级菜单”,消费者不可能来者不拒,将不得不直面不定项选择难题。——虽然选项总数惊人,但是他们能消化的数量,相当有限。
打开局面的稀缺化策略
怎么让消费者一眼看中?十年前的行业领先者不足为训,因为他们本身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极高的认知度,这些足以左右消费者的选择意志。这种不假思索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消费惯性,品牌接受相当程度上属于坐享其成。由此而言,后起之秀的做法,才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湖北中烟延续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国家烟草局领导称其为“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是行业的生力军、主力军”。主打品牌“黄鹤楼”1996年升级上市,销售量十几箱,2011年,销量过百万箱大关。十五年间,日新月异,积极有为,赢得风生水起,声名大噪。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企业的进步、品牌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感受聚光灯下的欣喜远远不够,只有探究光环的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发现一个强势品牌的成功之道。
时间上溯到本世纪初,湖北烟草行业“厂多厂小、牌多牌杂”,18个烟厂,200个品牌,散乱低差境况触目惊心,严重制约了省内烟草行业的发展。通过整合重组,2003年,湖北中烟成立,完成了“18变1”、“200变2”的转变,正式确立“一家工业企业(湖北中烟),两个卷烟品牌(黄鹤楼、红金龙)”的湖北烟草工业格局。
追究“黄鹤楼”品牌的发展理路,有一个关键词值得特别注意,那便是“稀缺”。从1928年注册成功到如今,“稀缺”一路相伴,如影随影。
稀缺有时代性、阶段性,不是简单的数量稀少。一百年前,国内烟草工业筚路蓝缕,民族卷烟品牌弥足珍贵。一百年后,品牌过多反而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整合品牌的呼声引起举国响应。通过“稀缺化”策略发展品牌,打破固有局面,“黄鹤楼”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对于黄鹤楼品牌来说,“稀缺破局”与其说是新时期外部压力下的被动应激之策,不如说是着眼发展大局,追求卓越、矢志创优的主动进取之举。具体说来,有如下几项。
(一)创造民族卷烟品牌。1916年,简氏兄弟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那时的稀缺是民族卷烟品牌的匮乏。为对抗外国烟草对中国本土烟草行业的侵袭,建立强势的民族卷烟品牌势在必行。“黄鹤楼”应运而生,命名的用意颇可玩味:取材本地名胜,让最早接触的本地消费者感到触手可及;取材千古名楼,让远在他方的中华儿女觉得面目可亲。“振兴国货,挽回利权”,“中国人吸中国烟”,本地品牌的质量和名声,兼之民族热情高涨,让“黄鹤楼”声名鹊起,畅销长江沿线。
(二)拉升品牌美好形象。形势难料,建国后“黄鹤楼”与其他品牌——如“中华”——相比,声音弱、动作小、行路难。2003年湖北省内烟草资源整合,局面一新。怎么重塑形象,力促发展,成为横亘在一群烟草业者心中的一大问题。这时的稀缺,表现为崭新形象的不足。2004年,湖北中烟重拾20世纪初为简氏兄弟所聘的玻利维亚配方师经典配方,推出“1916•黄鹤楼”产品,以传奇故事、独特配方、优良口感和过硬质量震惊业界,引起欢呼。伴随品牌形象的提升,企业从此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海彩、问道、乐道、感恩、梯杷、08等次第推出,众多如雨后春笋,破土问世,广受欢迎。
(三)打造业界崭新品类。长期以来,卷烟市场格局渐趋固化,以中华为代表的“浓香”,玉溪为代表的“清香”,芙蓉王为代表的“兼香”,三足鼎立,互相颉颃。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取得长足进展,必须突出重围。创造许多品牌,不如开创一个品类。这时的市场稀缺,表现为品类的诉求。2006年6月22日,湖北中烟召开“淡雅香”品类成果发布会。该品类通过应用特色化技术和专利集成工艺,实现了醇和的本香与淡雅的天然植物香味的和谐统一,满足了消费的新需求。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业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发手段科学先进,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黄鹤楼淡雅香产品风格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奠基性意义。”加上此前“1916”形成的轰动效应,结构优势占先的“华溪楼王”阵营呼之欲出,最终为消费者认可。
(四)突出产品别致品格。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烟草同质化竞争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资源、得不偿失”的弊端,要避免“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惨胜”,必须另辟蹊径。黄鹤楼产品开发独树一帜,颠覆了了人们对于卷烟的认识,给大众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 “1916”金黄色长烟嘴、短烟支、方烟身;“感恩”横向侧推盒型、烟支倒置存放;“问道”侧开盒型,棋盘型包装;“品道”横式双推盒型、内置弹片方便取用。此外,尚有功能型嘴棒、淡雅香特色工艺、优质重组烟叶等,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挥得淋漓尽致。基于感官体验造成的产品个性,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使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牢牢扣住消费心理,适应需求、唤醒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步步为营,前后呼应。
(五)抢占低焦技术前沿。如果把眼光放广一点,会发现世界烟草产品低焦化已经成为趋势。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一旦国内烟草行业彻底放开,虎视眈眈的跨国烟草公司乘势而入,必将对国内市场造成强大冲击。国内低焦明显滞后,这时的稀缺,就表现为强势低焦品牌的空乏。湖北中烟从2003年开始,就树立了“黄鹤楼品牌低焦产品的开发储备工作走在行业前列”的目标。现有生产规格中,硬梯杷、硬1916、硬感恩、硬为了谁、硬红景天、硬问道、硬大彩、软紫金、软论道等10个规格产品焦油量均在6mg以下,走在了国家局限定的8mg焦油量之前。“焦油减少,满足感不打折”,“低焦油、高享受”,彰显出企业一流的降焦技术水平。
用巧实力以慢打快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视外界是愚蠢的,固步自封是短视的,近几年烟草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随着品牌的整合告一段落之后,将面临继续上扬的阻力和困境。“整合红利”终将散去,水涨船高的“扩容式增长”,越来越向此消彼长的“挤压式增长”跃进。转变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阵痛,“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只有真正占领市场的品牌,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量化压力炙烤着国内所有烟草工业企业,促使烟草市场格局在流动中不断调整队形,由此带来的两方面重大影响,让本已热闹的卷烟市场更加喧嚣:一是将弱势企业逼到墙角,如果不绝地反击,那么消亡指日可待。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会再度出现行业黑马,跻身先进阵营,改变固有格局;二是让占据优势的工业企业感受到灼人的热浪,一时的领先不能保证永恒的存在,规模扩张、结构提升受其他种种因素制约,生产管理前移成为一时风尚,行业倡导的忧患意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让人印象深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太过缓慢。竞争节奏加快,获胜机会变少,迫使各方必须快速作出积极地回应。
尽管贻误战机的后果谁都不愿承受,但是形势的发展让我们诧异地看到:强势品牌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慢条斯理”的统一步调,具体表现为三种态势:
首先,通过“有机烟”强化产地归属。2011年,红塔集团推出有机烟概念,并顺利将“玉溪庄园”投放到市场,喝彩强烈,反响强烈。企业介绍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