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王太生在《文字有包浆》一文中提到:20岁的人,写不出40岁的文字;40岁的人,写不出60岁的文字。老者的文字,是脱去了穿着大半辈子的厚厚冬衣,没有20岁的俏丽,40岁的老成,不紧不慢,因为有岁月的风尘、汗水、手泽的浸润,经久的摩挲,幽光沉静。
读到这段文字,我在想,在我20岁的年纪是不是像王太生所说的那样追求文字的俏丽。翻找出过去的笔记,文章已经遗失了,但还有几篇诗稿。看了看,揣摩一会,还真是如此。
回想起20岁的年纪,心中总有一些浮躁,也总想炫耀一下文章的精美,好证明自己的能力。那时,最爱读的是洛古、席慕容、沈花末这些台湾诗人的诗作及散文,最爱写的也大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婉约。当描述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时,总愿意将那些优美甚至华丽的语句堆砌在一起,很怕用少了会使描写失色。
今天看来,那个阶段写的东西虽语句优美,但终是缺少平实和最本真的东西。毕竟年轻,没什么阅历,也只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罢了。
很喜欢看同事李平写的文章,娓娓道来,如朋友聊天般那么平和,却让你欣然接受一种思想、一个哲理。从他的文章中你能读到什么才叫阅历,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年人的底蕴,所以更像春风,有一种和煦的感觉,但很厚重,仿佛让你看到了盎然的绿意。
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写的文章,虽不及李平那样若溪水般流淌着的思想,但也总有一份观点和回忆在里边。曾写过一篇描述儿时邻居间和睦的文章,其中用到一些方言类用词,行业某报社的一位20多岁的编辑咨询我是什么意思,并问我为什么要用方言。我告诉这位编辑说,因为那是岁月的痕迹,用时下的语言去描述当初,便失去了岁月的味道,文章也会淡了许多。我想,这就是40岁年纪更愿意用本真的理由吧。
不是说20岁的年纪就写不出好文章,只是感觉大多数20岁年纪写的文章更像方文山写的歌词,很优美,但总愿意在青花瓷中慨叹那一抹蓝,在菊花残中哀怨那一缕伤。而40岁年纪写的文章则更接近于林夕写的歌词,若清流般的写实,却让你慢慢回味。
用王太生的话讲:年轻时,落笔为文,情炽意热,词藻铺张。人到中年,则喜欢老者冲和的语调,浓烈转向平淡,简洁之中富于蕴藉,细微的舒缓节奏,如昆虫轻触弹跳,掠过草尖。没有好大喜功,轻佻张扬,行到水穷处,从此返璞归真。
离60岁尚且远,但想来那时的文章风格和王太生讲的也差不了许多。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