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宽窄文化 > 正文

核武器的“道德观”

2020年09月09日 来源:量子学派 作者:弗兰肯斯坦
A+ A

  核武器,人类的永恒噩梦。

  它是大国威慑,不是某些人信口胡侃的“小学数学”;

  它是精英智慧,不是乌合之众眼中的“战狼游戏”;

  它是战略沉默,不是狗急跳墙一般的“声嘶力竭”。

  1945年,一枚原子弹摧毁了整座日本城市,核质量仅仅0.6千克。

  这个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裂变那一刻,天地间发出白色闪光。


  广岛原子弹爆炸

  横扫一切的冲击波,拔地而起的火柱,广岛顷刻沦为一片焦灼火海。

  成千上万人瞬间双目失明,冲击波形成的热浪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

  爆炸中心的人和物完全被炭化,连绵数日的放射雨让很多人在20年里缓慢走向死亡……

  巨大蘑菇状烟云带着杀戮、恐惧、痛苦、灾难与死亡席卷整个广岛。

  17万生命的血祭,人类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核武器这个魔鬼。


  广岛爆炸后场景

  爆炸发生后,爱因斯坦第一时间和玻尔打电话。

  对话内容不得而知,但两大科学家内心煎熬可想而知。

  爱因斯坦为原子弹提供了理论,玻尔的液滴模型让“制造”原子弹成为可能。

  此时的玻尔,内心比爱因斯坦还要复杂。

  他曾经训斥过学生海森堡,不应该为纳粹制造原子弹。

  而今天的他,却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原子弹夺去数万生命。

  核武器上承载的道德痛楚,让玻尔极为迷茫。

  他有什么资格在道德上训斥海森堡,自己最终还不是成了刽子手。

  与海森堡的恩怨,哥本哈根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眼前。

  20世纪的“哥本哈根学派”,至今让人高山仰止。

  玻尔、玻恩、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天才一时瑜亮,创造了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量子力学”。

  其中玻尔和海森堡关系尤其密切,亦师亦友。

  量子力学有三大基石:

  理论1:玻恩的“概率解释”;

  理论2: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理论3:玻尔的“互补原理”。

  其中理论2和理论3,正是海森堡和玻尔携手贡献了两大基石。

  这师徒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物理学史上的佳话。


  海森堡与玻尔

  1922年玻尔到哥廷根大学访问,读大二的海森堡对玻尔的演讲提出不同意见。玻尔颇为赞赏,邀请海森堡毕业后来哥本哈根进修。

  1924年海森堡来到哥本哈根,跟随玻尔继续进行物理学的研究。

  1927年,海森堡被薛定谔欺负时,玻尔抛下滑雪板赶回来教训薛定谔。

  然而,到了1941年,玻尔和海森堡在哥本哈根会晤后,二人反目成仇。

  两人见面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分歧,从相遇相知,最终分道扬镳。

  这一切,与原子弹的制造有关,也可以说是与“核道德”有关。

  事情脉络大致如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科学家们出逃,爱因斯坦宣布不会返回德国,而海森堡留在德国。

  1934年

  玻尔对法西斯十分不满,对逃到哥本哈根的难民给予帮助。

  1939年

  希特勒成立“铀俱乐部”,海森堡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帮助德国研发核武器。

  1940年

  纳粹德国用4小时占领了玻尔的祖国:丹麦。

  1941年

  海森堡来到哥本哈根见玻尔,此后二人关系破裂。

  海森堡成为德国研究原子弹的领导者。海森堡和玻尔为什么要进行这次会晤,这次会晤两人到底谈了什么,为什么会导致二人关系破裂?这些问题称之为“哥本哈根之谜”。

  1943年

  纳粹德国打算逮捕玻尔,玻尔逃到美国参与“曼哈顿计划”,帮助美国制造原子弹。

  1945年

  美国造出原子弹,轰炸日本。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失败告终。


  铀俱乐部成员合影

  德国最终没有造出原子弹,是天意使然还是人为导致?

  最早进行研究原子弹的海森堡和拥有大量铀矿资源的德国,为什么没有造出原子弹,是海森堡有意为之还是技不如人?

  如果希特勒最开始制造出原子弹,这个世界肯定会增加千万亡魂。

  海森堡真的是故意算错了一个公式,曲线拯救了人类,还是因为在数学上的粗心大意,才让希特勒的支持打了折扣?这些问题称之为“海森堡之谜”。

  1962年玻尔去世,海森堡在次年发表悼念文章:

  “玻尔对本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家的影响比任何人(包括爱因斯坦)都大”。

  虽然反目成仇,海森堡仍然思念着他最杰出的老师。

  这段历史中,很多人特别想了解海森堡的内心世界。

  这位早慧的科学天才,是如何面对这种政治任务的?

  1941年海森堡和玻尔的对话,本来是打开海森堡内心世界的密钥。

  然而,玻尔一直拒绝谈这件事。

  不过,他无意中透露出一句话: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可能在玻尔柔软的内心深处,他仍然还在为爱徒海森堡辩解。

  英国戏剧家迈克尔•弗雷恩创造出话剧《哥本哈根》来重现这次会晤。

  剧中的核心冲突围绕原子弹展开。

  肩负着为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任务的海森堡反复对玻尔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是否能研制原子弹?

  这个问题涉及“良知”,是一种价值判断,是研制原子弹是不是道德的问题。

  玻尔一开始并不愿意直面道德问题,而是认为科学家研制不出原子弹。

  最终,海森堡向玻尔展示原子弹的制造是完全可能的。

  玻尔勃然大怒,他的道德直觉让他不能接受科学家造原子弹。

  戏剧性的是,最后德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反而是美国造出原子弹,玻尔参与在其中。

  希特勒失败的核心原因是海森堡算错了一个参数,以为需要几吨铀235才能造出原子弹,使得德国基本上放弃了对原子弹的制造。

  海森堡后来辩解说他是故意算错的,这成为科学史中的一个谜团。

  制造出原子弹的玻尔没有受到谴责,而最终没有发明原子弹的海森堡却饱受争议。

  这非常奇怪,人们在评判一个科学家的道德问题时,考虑到的不是它发明了什么,而是为谁发明,为什么发明?

  或者说发明原子弹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不关乎为谁发明。

  玻尔和海森堡的行为到底孰是孰非呢?

  No.1 玻尔是对的吗?

  玻尔及其辩护者可能会说:玻尔虽然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制造出了原子弹,但他制造原子弹的目的是为了反击纳粹,是正义的行为。

  海森堡虽然没有成功造出原子弹,但是他的原子弹工作是为纳粹政府服务。科学技术总是朝向某种目的,是这种目的决定了科学家的某种发明的善恶。

  No.2 海森堡活该被骂吗?

  海森堡及其辩护者则可能会说,海森堡只是从事科学探索,科学是价值无涉的。

  研究原子弹的是科学家,使用原子弹的是政治家,所以我们要谴责的是纳粹政治家,而非科学家海森堡。

  海森堡作为一个科学家,只是承担了探究科学的职责,以及为国家效力的义务,不应该受到谴责。

  No.3 核心争议: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吗?

  为两个人不同的辩护的争议点其实是在,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

  为玻尔辩护的人实际上预设了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假设。对海森堡的辩护则是基于科学是价值中立的。

  一个广为流行的观点是,科学和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No.1 “科学是把双刃剑”

  刀既可以杀人也可以切菜。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中没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只是针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者,与科学技术本身无关。我们常常听到“科学无罪”“技术无罪”“错的是使用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这种观点的延伸。

  一个典型案例是2016年的快播案,“快播”是一个播放器,快播播放的70%的资源都是淫秽色情内容。

  然而创始人王欣说“技术本身不可耻”,很多人为之叫好,他们认为“菜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但你不能因为有人拿菜刀砍人就去抓卖菜刀的人”的比喻来说这件事。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比特币,它是加密技术的货币应用,如果有人利用它在暗网中交易军火,这与比特币没有关系。

  No.2 错的是人而非科技——切尔诺贝利

  技术是无罪的,有罪的是使用技术的人。

  在核问题上,多数人也是持这种看法,比如切尔诺贝利事件。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切尔诺贝利

  这个事件是核电技术的罪过吗?我们分析一下切尔诺贝利核泄露的原因。 

  ①建造时的安全性问题。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操作人员的失误之后,按下紧急控制键AZ-5按键。

  这个按键是通过硼制控制棒来紧急终止核反应,然而控制棒末端却加快了石墨的反应。这种不安全设计的原因是为了节省经费。

 

  ②事后决策系统的封闭。危机爆发后,政府保持缄默,医生也沉默不语。各地区等待来自州府的指令,州府等待明斯克的指示,明斯克则等待莫斯科的命令。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锁链,锁链的一端连接着少数几个决策者。决策系统的封闭,导致政府错过了事故的最佳处理时期。

  ③谎言的代价。事故发生后,小到当地政府,谎报瞒报,导致事情发生2天后,苏联中央决策层才开始组织疏散群众。

  一开始对国内外都封锁消息,谎言终究是谎言,即使撒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恐慌”,也会带来比恐慌大的多得多的灾难。

  核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整件事的核心问题都是人为错误造成的。核电的科学原理是核反应堆产生能量,我们不能说“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有罪。


  后果A: 核电技术本身和核电技术的管理是两回事。如果这个原理被高效透明的政府利用,是安全可靠的能源,是会造福人类。

  后果B: 而如果被低效腐败的政府利用,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总之,这一切都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而非技术本身。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福岛核电站泄露的主要原因是核电站设计的抗震能力不足外,设备老化。

  这些都是人为可控的因素,然而政府疏于管理和缺少足够的安全意识,才导致了灾难的发生。科技带来的灾难,都是人祸。

  中国也有很多核电站,希望中国能吸取前车之鉴,避免人祸。

  另一种观点就是,科技天性依附于人类,具有社会性,它撇不开道德。

  No.1 菜刀与杀人刀

  刀可以杀人也可以做菜,然而有的刀是专门用来做菜的菜刀,有的刀是专门用来杀人的刀。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科技本身就带有某种目的和道德倾向。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

  “目的和技术是密切相关、互相归属的。科学技术并不仅仅是探索宇宙真理,还带有某种社会目的。”

  科学家选择研究某种技术,或者选择不研究某种技术,都有科学家的主观偏好,因此某种科技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了这些偏好。

  No.2 核武器——科技真的无罪吗?

  核电站或许是一种做菜的菜刀,而核武器却是专门用来杀人的刀。

  让我们再回到那段还未诞生原子弹的历史:1939年,费米、西拉德发现铀裂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中子。

  价值A:西拉德认为这可能会引发灾难,主张限制这个领域的研究。

  价值B:费米等人则认为西拉德是在限制科学,违反科学传统是令人反感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学实验中有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是有价值判断的,西拉德和费米实际上正是站在了不同的价值立场上。

  西拉德注意到了原子弹可能带来的风险,选择限制。费米则站在绝对的“科学主义”的立场上。所以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在科学决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价值判断,选择研制A而非B都需要人为的价值判断。

  或许发明原子弹本身就是错的。但是既然无法改变子弹已经被发明的现实,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科技是中立的,我们怎么让科技成为天使而非魔鬼呢?

  如果科技不是中立的,我们怎么能从一开始就产生向善的科技呢?

  而其中最需要讨论的,自然就是核武器。

  No.1 你真的了解科技这只“凶兽”吗?

  我们还没有反思过科技到底是什么。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科学=正确。我们理解的“科学”总是带有某种正面价值。

  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不对的”。

  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一种“先进”、“文明”角色出现,给中国人带来了“科学是好的”的观念,一直影响至今。

  实际上,科学同样具有负面的效应,氟利昂、DDT等科学技术都带来了负面的效应。那么科学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No.2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①探求真理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一项探求真理的活动。科学家们探究构成宇宙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原,探究化学反应,探究人类进化。科学家们热忱于真理的发现,也认真发明每一项新的技术。

  ②服务社会

  然而科技并不只是求真活动,还是一项社会活动。科学不只是单纯的发现、探究,还有对利益、效用的追求。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指出,被科学界普遍认可对自然无害的DDT其实是有危害的。然而出版以后,由于动了一些人的奶酪,她遭到了科学界的反对,直到后来历史证明她是正确的。

  科学不是一件“超脱尘世”的活动,应该被控制在社会框架下,受到公众监督。

  ③良序科学:科学决策中的“民主化”

  科学哲学家菲利普•基切尔提出了一种良序科学的概念,来规范什么是好的科学。

  一个良序的科学应当包括各种观点的代表的协商,科学家、决策者、普通群众等等,他们的对话应该贯彻科学产生的所有过程。

  科技研究的资源分配、研究方法、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过程,都涉及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因而也应该需要所有人的声音。

  想象这样一种场景,科学家用通俗语言向其它人介绍自己所要研究的东西,决策者小心翼翼地评估风险和价值,普通群众提出自己的担忧。

  最后协商的成果,或许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但也不会让大家都不满意。这种结果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好结果。

  ④原子弹阴影下的“核道德”

  科技后面的道德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特别涉及到核武器。


 

  1克核武器的质量,如果全部转化为能量,足以跟1000吨TNT炸药爆破的能量匹敌;如果全部转变成电能,则足够维持一个100瓦的灯泡持续不断地亮上35000年。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资格来讨论这个话题的,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也是没有能力来讨论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将用棍棒和石头。

  知名的科学学者约瑟夫曾提出核时代道义选择的五条基本原则:

  第一,防御应该是正当的,而不能用于任何扩张意图;

  第二,决不能视核武器为常规武器;

  第三,把对无辜平民的核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四,消除近期内的核战争危险;

  第五,在长时期内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


  人类会在核战中毁掉自己吗?

  很多缺乏思辨能力的情绪者,津津乐道于各类核武器。

  好像那不是对自己的危害,只是一个点燃的大爆竹。

  那沸腾着的灼热的蘑菇云,是TA眼中最美的烟花。这种人精神世界一片苍白,他们从来没有爱过别人。

  但凡有一点怜悯之心,一定知道这个话题如此沉重。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因核武器背上了道德枷锁。

  发现第94号元素钚的哈恩,觉得自己应该对十几万人的死亡负责;

  “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后来忏悔,人类将要诅咒广岛事件;

  玻尔在晚年也多次自责,原子弹加剧了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

  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称那封劝罗斯福造原子弹的信是他生命中“一次巨大错误”;

  海森堡并没有造出原子弹,一辈子也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魔盒的打开让无数生命坠入了灾难深渊,哀鸿遍野尽是对死亡的呻吟。

  联合国曾统计过全世界的核武器相当于全球几十亿人,每个人屁股下坐了2.5吨TNT炸药。

  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一个比制造核弹还要艰难的问题。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