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天工开物》涵盖了我国大国工匠的所有手工技术的精华。成吉思汗扫荡欧洲,带去了大量中国工匠,留下古代中国最精华的四大发明,并成为西方工业革命的萌芽与火种。
工匠与专业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所谓匠心独运,除了高超的技术,还需有一个良好品德的精神之宽。这里的宽,专指差异化竞争的一种“求专业、求深度,而非求广度”的宽,在整个产品研发,甚至整个行业中能够做到“一米宽、一千米深”。然而,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很多企业更多是在做“一千米宽、一米深”,这是当今时代同质化竞争的根源所在,宽的广度,代替不了深度之窄的专业,与竞争对手进行区隔。所有技术研发、发明创造、投入等都围绕这一领域展开。当一个企业可以做“一米宽、一千米深”的时候,它在这一行业中的每次进步都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一个没有专业思想的管理团队是必然遭遇淘汰的团队,一个没有专注的工匠精神的人必然被事业所抛弃。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专业主义的内涵深度,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是这样描述专业主义的:在职业化的时代,资本主义越来越纯粹,自由竞争越来越健全,真正拥有实力的人越来越受到推崇。企业家无处不在,他们根据问题、情况和优先顺序,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努力钻研,力求在更高水平上解决问题的专家不断增加,这正如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一般。
如今,这样的时代正在到来。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迎接这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设想这样的问题:你专业吗?你工匠吗?你是否具备专业能力?你是否对你的工作充满热情?前提成立的条件就是所有专业能力与表现必须建立在职业精神上。
笔者在深圳、上海、北京一些大公司从业多年,就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分析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内地专业意识与工匠精神比沿海至少落后5—10年。也许你的专业知识是一流的,但你的工匠精神是末流的,两相抵消,你最多是一个娴熟的操作工。
根据沿海城市企业的经验而论,深感管理的缺失和不到位是内地企业运营中最大问题。而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缺失尤为突出,按照80比20法则:一项工作大约80%都是由参与工作的20%的人完成,在内地恐怕这个比例还达不到。
在这里我更愿意给大家探讨内地80后员工的专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我接触过不少80后的员工,总体来讲他们有想法有冲劲有憧憬。但是,他们缺少历练,缺少挫折感,缺乏自我约束的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懒散无进取心,对自己业务不精,缺少积极向上精神,工作缺少生气,工作极其被动,更缺少主动性,敷衍老板,得过且过。
更有甚者,把客户不当回事,爱理不理,做事全凭兴趣。不把客户当上帝,以为自己是上帝,对客户耍脾气,这是严重违反职业精神的错误做法,是对客户资源的扼杀,不把客户当作上帝的企业被淘汰是必然的,不被淘汰那简直就是奇观。
还有一种现象,对工作极不负责,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全然没有大局观,开除就开除,无所谓。
他们学习专业精神的劲头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吸收新知识的动力,混日子是他们的短板。更致命的是对“一米宽、一千米深”缺少深刻理解。不会合理分配时间,把个人好恶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网聊天,打游戏,做与本质工作毫无关系的事情,精通的都是与业务毫无关联的时尚流行,在多种诱惑下失去自我。我曾经写过一篇《80后——市场经济下的蛋》,对80后出现的存在的这种普遍现象有过比较深刻的剖析:
人生的差距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在跑步途中。别人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一年累计下来就是个巨大的知识积累,十年、二十年坚持下来,你就是飞起来也无法超越,你把时间花费在社交,私聊,看韩剧,看无厘头的笑话上,别人把时间花在提高业务,学习专业书籍,业务思考,四处拜师学艺上,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你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最美好时光。我的导师给我讲,他的一位40岁的女研究生,看见导师成果不断,说当初怎么不扇自己两耳光,让她荒废学业,没有跟老师去少数民族地区实地勘察调研。世间没有后悔药,浪费生命是无法弥补的。差距越拉越大,前途原来越渺茫。宽变窄,窄成宽,这种辨证法则应当成为我们的思考坐标。
专业主义是前提,工匠精神是素质;专业是一种标准,工匠既是精神更是一种坚持,只有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捆绑在工匠精神上,你才可能按照你的人生轨迹前行,你才会觉得时不我待,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专业主义和工匠精神是伴随你人生道路的两座高山,用一米宽,完成一千米深,宽窄思维随之转换,要坚忍不拔要持之以恒你才会有大跃进,否则你永远只会抱怨和原地踏步。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