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正文

失去烟,艺术将归于平淡

2017年07月12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王海军
A+ A

  烟草在线专稿  离人杯中酒、思人指上烟,是艺术表现上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贴切的情感表达方式。每当故友相逢或分别之时,总要借一杯水酒聊以浇灭相思之苦,而每当陷入沉思或神游之时,又总要借一支香烟的缭绕去承载荡漾的思绪。故有,“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荡气回肠。至于对香烟的描述,更是堪作画龙点睛之笔,比如:毛主席点燃一支烟后的运筹帷幄,鲁迅先生在一支烟中思念藤野的文字。

  前两年,有对香烟深恶痛绝者,怒批艺术表现也要注意社会影响,遂提出:取缔电影中关于毛主席持香烟研究战略的镜头和鲁迅先生持香烟端坐的雕像,这让舆论为之困惑,想不出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形象若是没有香烟的旁衬,还有没有其自身独特的神采。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有些滑稽的,所以之后反映伟人历史题材的电影中和鲁迅先生的那座雕像仍旧有香烟的影子。

  鲁迅先生好烟是众所皆知的,这既是历史,也是个人魅力所在。在中学时,每读到《藤野先生》,都会为那一段文字大呼精彩: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烟气虽是背景,但却加重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喷薄,反而是不可或缺之物。想来,鲁迅若神灵有知,还要加一些文字,让更多的所谓“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吧。

  香烟这个东西很奇特,更多时候是超越了其本身价值,而上升为一种思想上的偏好,所以那些写歌的很愿意将香烟作为情感的宣泄物。李宗盛写《烟》:像是漆黑夜空里的节日火焰,一阵歇斯底里然后只剩烟;陈超写《烟》: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点燃吸进你心脏静的地方,我会用歌声缓解忧伤,抽着你的烟画你的模样;羽泉写《烟》:这一颗烟,幻想中点燃,每一层空气,如时光飞散;方文山写《抽完这根烟》:点燃一根白色香烟,想起你的永远从未出现。狠狠的抽完这根烟,发誓不再为了想你而失眠,但烟雾却弥漫出你的脸,弥漫出那一段从前。狠狠的抽完这根烟,为何对你思念却燃烧不完全……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哼唱那首辛晓琪的《味道》: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这段歌词中,最经典的一句就是“手指淡淡烟草味道”,因为仅这一句就非常活脱地把一个有些霸气的男人刻画出来。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也是整首歌中所有味道的中心,让人想念的出发点。年轻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吸烟的男人才有魅力。我想,这也是《味道》从另一个侧面诠释吸烟男人魅力所在吧。

  文学和艺术都喜欢抓住细节而见微知著的,八十年代初,由柯云路成名作《新星》改编的电视剧中曾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位老领导不厌其烦地教育李向南,抽烟时切不可随随便便地弹烟灰,那样会让别人觉得你骄傲自满,应该轻轻的在烟灰缸上将烟灰抹掉。从这个细节中,你能够清晰感受到那位老领导的谨小慎微,这就是借物的妙处所在。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艺术上没有了香烟,很多描述都将归于平淡。因为最具表现力的香烟已深入艺术家的骨髓,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若是非得要将香烟从艺术中剥离出来,艺术的生命将很难存在。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