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汉代一首很有名的咏牛郎织女的诗歌。女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农耕民族对传统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农历七月初七之夜,人们仰望苍穹中的繁星,往往会联想起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这一诗句,便描绘了这种情景。每逢七夕节,古今文人极尽文思才气,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抒情长叹。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七夕》诗中写道:“烟宵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诗人清江《七夕》诗云:“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预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诗中写出了牛郎织女短暂的相会一开始,就预感到即将离别的愁苦,柔情蜜意中饱含着无奈的怨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夕》诗似乎要比清江的诗略胜一筹,他写道:“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难分手易、亦喜亦悲恨别离的心情。而唐代诗人王建的《七夕曲》,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增添了几分艺术的味道:“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抛梭振蹑动鸣铛,为有秋期眠不足。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流苏翠帐星诸间,环佩无声灯寂寂。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幸回郎意切斯须,一年中别今如初。”在多如繁星的“七夕诗”中,我独爱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里行间既有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又点明了爱情的真谛。
节逢七夕,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人间乞巧正忙。至于乞巧活动究竟能否如愿以偿,诗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罗隐《七夕》云:“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他认为一年只有一宵相聚的牛郎织女,两情缱绻,春宵苦短,根本就没有心情和时间给人间送巧,人们持针以待,也自然大可不必。然而李商隐《七夕偶题》则云:“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他认为当织女与牛郎天上欢会时,并没有忘记送巧给人间,而人间也竞相以瓜果供奉和笙竽歌吹来表示答谢之意。诗人们争论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七夕乞巧的本质意义并不在于乞巧的最终结果,而在于乞巧过程本身。人们只是通过虔诚乞巧的方式,婉转地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借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慰藉。这才是乞巧习俗真正的文化内涵,也是绝大多数节日习俗的共有特征。
不同的时期,诗人不同的身世和经历赋予“七夕诗”以不同的内涵。爱情是千古不衰的话题,充满着悲与欢、情与恨的“七夕诗”,不仅触发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感慨叹息,而且表达了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神往,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