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杨澜的一篇专访,讲述杨澜作为职场记者,从两次采访基辛格博士到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杨澜视线》,从创办《阳光卫视》到职业电视人,一路走来起起落落,杨澜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总结起来,归结为“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联想生活现实和工作实际,细细回味杨澜总结的“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寓意深刻,让人思绪万千。
记得刚到烟站任副站长时,第一次下乡到村委会召开群众,群众会的主要内容是烟叶生产政策形势宣传、培育壮苗和预整地技术规范等。生平第一次代“长”给烟农培训,为让烟农对培训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自己搜集大量本乡镇烟叶生产现状的资料,结合烟叶生产政策形势需求、培育壮苗和预整地技术规范等要求整理成册,心想要好好利用召开群众会时间给烟农好好洗脑。去到召集点,还未正式培训前与前来参加培训的烟农交谈,听他们谈话,基本上了解到我所面对的这一群烟农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走传统老路生产,对烟站推广的新技术措施基本上是油盐不进,心里凉了许多。当时我在想,如果全用自己事先准备的资料培训,可能收效不明显,因为烟农的惯性思维和生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想要靠一次群众会促成技术实施的改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临时改变主意,仅从一个育苗不关通风口的事例拓宽到烟叶生产技术层面升入讲解,培训过程中,看到参加培训的烟农有的点头,有的困惑,有的还结合烟叶生产问出了许多烟叶生产过程中经常遇见的常规性问题进行请教,看到这些想象的发生,我感觉都这次培训对烟农应该是一次不小的改变。虽然群众培训召开了47分钟,也没有按自己事先计划安排的去培训,但非常有效。真是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这些烟叶生产知识的储备和生产现状资料的收集,能使自己在本地烟叶生产过程中把握住问题的走向,真正认识制约该乡镇烟叶生产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这次培训对自己的启发很多,以前给烟农培训,我一直是按照我的习惯思维准备,按照我的计划安排给烟农上课。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先后到各个栽烟乡镇、村委会进行烟农培训,一直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培训讲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场次,同事眼中也一直认为我在烟农培训方面很有深度和广度,而且对烟农的影响和带动的力度也不小。但与这次培训相比较,我还是对自己以往的培训感到遗憾,因为以往的培训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的去讲解,从准备过程到具体培训执行时少了发现、少了互动、少了创新、少了总结,最后也就少了影响和带动的力度,自己认为只要培训就达到效果,错不了。
虽然每次培训前我查看许多资料,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两个问题,但事先准备绝对是有用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培训,还是得事前认真备课,先结合各地生产习惯和烟叶生产陋习进行认真总结,再进行技术层面的理论备课,只有这样,我们的培训对一个地方的烟农才有影响力度。虽然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技术管理人员,但还算是一个勤奋的人,通过努力做备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认真总结自己干过的每一件事,迫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
作为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角色,我更喜欢以一个技术人员的角色接近烟农,也许自己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烟农交流,更喜欢和烟农从生活琐事聊起,进入想要的主题,了解他们烟叶生产习性、习惯和所采取的措施。有时,绕道而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会给烟农于亲切感,促使自己对基层烟叶生产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自己从事烟叶生产技术岗位已经21年了,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经历,亲自参与和主持了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实施,从漂浮育苗的推广到国际性优质烟叶的开发,从陆良烤烟综合标准的拟稿撰写到全省烟叶生产收购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实施,从K326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实施到NC102的大面积推广示范,从基地单元建设到滇东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亲身参与……这些过程和经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作为22个烤烟大棚工场化育苗的技术管理负责人,亲自参与到接见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和回良玉的过程。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有幸与温家宝总理亲自交流,心中时常拥有无限感动和美好的回忆。每次看到自己为温家宝总理与杨荣生局长在育苗大棚查看烟苗长势拍摄的照片时,总想起温总理所讲的“抗旱也要讲科技,抗旱也要讲投入”。自己时常被温总理亲民爱民的感人行为和语重心长的话语感动和鼓舞。自己认为,作为技术人员,亲自主持或参与的项目顺利完成并得到各级肯定时,那就是一种成功。但工作的同时也会有缺憾,比如,某项工作工程的不完美、与理想化下的结果有差距时,于是工作的同时正是更多的是带给自己对参与工作的总结和归纳,促使自己成熟与成长。
仅有初中学历的父亲从小到大给我灌输的理论教育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你的平台、你的技能、你的为人处世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在自学哈弗商学院工商行政管理硕士的MBA课程中,学到一个具体的案例:一位老师讲到一个将军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的人。而将军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哪个门不能开,一直在观察并不断指挥调遣人员保守大厅的人。所以自学完后,我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将军的料,永远是那个坚守阵地的兵。虽然自己可以很勤奋地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
市局(公司)组织全市的通讯员集中培训,自己有幸参加,在听到国家摄影协会陈永康教授的“减法理论”作摄影时,很受启发:工作中做减法,并不意味着盲目放弃,而是聚焦核心,持续发酵增温。一个人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活。如果做加法是为了口碑,那么做减法是为了品质。透过“减法理论”,从陆良烟叶生产瓶颈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实际行动看,每一个从事烟叶生产实践的技术管理人员在生产领域都用专一精神,专攻一面,深入研究,把制约烟叶生产品质提升的瓶颈一个一个的来解决。陆良烟草人用自身实际行动在烟草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过程中诠释如何将“加法”与“减法”做到了无缝对接,完成了对 “加减法”理论的一次整合创新。也许,唯有如此,陆良烟草才能树立其较高的烟叶品质形象,让来陆良采购烟叶的工业客户从烟叶品质到销售服务都建立起对陆良烟叶的信心,从中受益,并产生良好的口碑。
根在品质,魂在口碑,工业客户的满意度是我们烟叶生产的最佳风向标。工作在烟叶生产一线的站点烟草职工就是烟叶生产风向标的最佳守护者。转型升级战略实施以来,县局(分公司)严格从“客户需求导向、烟叶生产瓶颈问题导向、烟叶品质导向、生产标杆导向”四个方面出发,全面研究烟叶生产标杆,分析工业客户需求和各卷烟品牌特点,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要求,七个基地单元的生产者们与各自对应的工业客户一起认真研究和解决陆良烟叶生产收购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疑虑,进一步强化工业客户对陆良烟叶的品牌信心,提升陆良烟叶在烟叶销售市场中的良好口碑。
按照“减法理论”的要求,自己作为一名烟叶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也把自己在烟叶生产转型升级过程中做一个合理定位:一个懂得烟叶生产标杆规律管理的技术人员,一个懂得和烟叶生产先进技术切磋的技术人员,一个能够从烟叶生产实践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的技术人员。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
自身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某一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但是,成长是无止境的,成长是可以把握的。工作、生活、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无论哪一方面,只要你善于总结和积累,都能促使自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带来的身心健康。
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朗朗,但我们仍然能享受音乐带来的息心情愉悦。
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科长、经理、处长等等,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
也许有人会阻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
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