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百余年间的中国烟草历史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久负盛名的烟铺,这些老烟铺的兴衰不仅见证了中国烟草发展的变迁,同时亦成为特定历史阶段中国烟草商业发展变化的缩影。
历史最悠久的中和烟铺
中和烟铺又称“五甲子”老烟铺,是中国最早、经营时间最长的一家烟店。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西临汾人张晋凯在天津城北门外大街办起了一座小的烟铺,贩卖水旱烟叶和兼售槟榔等爽口之物。因为是山西人开办的,当地人称为“老西儿烟铺”。相传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施世纶任仓厂总督驻节天津时经常光顾“老西儿烟铺”,一次问及店主张晋凯烟铺叫何字号时,张无言对答。于是施世纶题写“中和烟铺”四个大字送给张晋凯。张视若珍宝,遂镌刻成巨匾悬于门首,从此烟铺名声大作。“中和烟铺”亦成为目前已知的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块商业匾额。“中和烟铺”历经三朝始终不衰,而且日渐兴隆。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左右,“中和烟铺”进行过翻修,在原有平房铺面的基础上建成了五层大楼,为铭记开业300多年的辉煌,特将门额更改为“五甲子老烟铺”。
三百年历史的“王大盛”烟铺
在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老街面,曾经有一家闻名遐迩的“王大盛”老烟铺,它是福建商人王鹏兄于清朝顺治初年(1644年)创办。“王大盛”烟铺采用前店后坊的格局,其独创的四季培油烟丝制法所制出的烟丝色美、味香、气顺、口感好,深得市民、农夫的青睐,人称“鹏兄烟”,有闽籍官员还将“鹏兄烟”带入京城。据传道光年间,大臣陈若霖在殿前等候皇上召见时,燃吸了“鹏兄烟”,被皇上闻及,并亲自品尝,大加赞扬,当场御赐三个不同字形的“烟”字,并将此烟列为贡品,使其名声大振。“王大盛”烟铺作为老字号品牌烟铺,历经清朝、民国长盛不衰。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王大盛”合并到恒康烟店。后人为纪念王鹏兄创业业绩,在仓山福园苑设王大盛鹏兄公纪念堂。
前铺后厂的“四时春”烟铺
光绪十一年(1885年),长春老城头道街出现了一家“四时春”烟号,它不仅是手工制作烟丝的作坊,而且还是销售烟丝的烟铺。从这时起,长春市场才有烟丝销售。随着手工卷制和机制卷烟的上市,卷烟才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和吸食。到宣统元年(1909年)初,省城已有烟草零售店33家,从业人员达140余人,主要经营烟叶、烟丝和少量的卷烟。这种手工制作为主的前铺后厂的烟铺正是明、清及民国初期家庭销售的主要特征。
民国时期最具规模的“宓大昌”烟店
“宓大昌”烟店原名为“宓世昌烟庄”,由浙江慈溪宓家埭人宓宝城于清嘉庆年间在杭州开设。创始之初,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店面,十几名员工,专营旱烟丝的制作和销售。同治八年(1869年),“宓世昌烟庄”更名为“宓大昌烟店”,迁至当时杭州最为繁华的清河坊四拐角。至清光绪年间,店业由其长子宓庄晓继承。面对外国烟制品倾销中国市场,烟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宓庄晓在研究改善烟味之法和吸烟者的嗜好后,对父辈的一套经营方法进行了改良。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宓大昌”的规模不断扩大,清末,工人增加到400多人,资金积累高达50万元,不仅从手工加工烟叶发展到设备加工烟叶,而且,已形成从烟叶收购到“杭烟”加工、经销的大规模综合性烟店,同时兼营各地有名的皮烟、水烟、潮烟、鼻烟,成为名烟齐备的烟店。民国五年,“宓大昌”烟在巴拿马愽览会上获得铜奖。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