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 烟标烟画 > 正文

烟云随风去包装话沧桑:标友收藏烟标3000张

2013年08月27日 来源:烟草在据今晚网编辑整理 作者:
A+ A

  “除吃饭、睡觉,他老是拿着烟标看。”家人这样评价倪德明。今年56岁的倪德明,收集3000余张各式烟标。烟标是烟的包装纸,具有历史、艺术、文化多方面价值。通过收藏,倪德明回忆自己的峥嵘往事,深切感到沧海桑田的变迁。

  从10岁起,因为花花绿绿的烟标好玩,倪德明开始收集,折成各种形状的烟标,也成为他的儿时玩具,至今说起,仍是津津乐道。为了从师傅那收集较早的“永江”烟标,倪德明工作时更加勤恳,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烟标。此类“换”的方式,在他的收藏历史中,占很大比重。以前交通不便利,每逢有外地旅客吸烟,倪德明总拿天津的好烟与其交换,为的就是收集的新颖齐全。虽然经常以贵易贱,但拥有一颗热爱的心,倪德明从不觉得吃亏。

  “你看,这是咱天津的‘北安桥’。”倪德明向记者展示极具纪念意义的烟标。北安桥建于70年代,这颗烟标出现在建成后不久,是天津城市发展变化的缩影。较之于现在灯火辉煌的北安桥,烟标上的图案很是简陋。拂去历史的尘埃,小小的收藏,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前世今生。倪德明介绍说:“每个地方都把自己的著名景观印在烟标上,贵州就有黄果树的烟标。烟标是各地方展示自身的平台。”在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许多信息靠烟标被人知晓。除了人文地理,还有国际大事、政治历史、动物植物、影视娱乐等等,对于烟民来说,烟标仿佛就是消息灵通的“微博”。抗美援朝有“卫国”、“金枪”,中美建交有“银球”、“友好”,每当翻起烟标册,就好像阅读一部真实生动的历史书。

  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倪德明在农村看到一个有趣现象。村民因为缺乏书写纸,便拿吸剩的烟标作纸,打借条,立字据。敏感的倪德明,立刻察觉到其历史价值。他买了很好的笔记本,与村民交换,几经波折,才得到一些带有字据的烟标。时至今日,看着“福星”烟标上记录的姓名和内容,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当时农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准。这无疑为后人参考研究做了宝贵贡献。通过几十年来的收藏,倪德明对烟标的热爱越来越深。他说“原来的烟标,纸质、印刷不好,现在的烟标进步太多。”同时,由色彩艳丽到精致简洁,烟标设计概念的变化,也反映出人们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通过烟标,倪德明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他笑着说:“烟标是对自己,更是对时代,别样的欣赏与回忆。”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