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30年岁月如歌,30年歌声嘹亮,30年勇创佳绩。
在历史的长河里,30年,可能只是沧海一鳞;对中国烟草总公司而言,30岁,是从无到有,从摸索前行到稳步推进、规模化发展继而到程式化建设、法制化管理的一路凯歌,实现了全行业税利由原来的百多亿元到2011年的7000多亿元的华丽腾飞;对我个人来讲,30年,是我跨入烟草行业大门、成就烟草梦想、升华个人志向的黄金阶段。自加入烟草专卖行业25年来,我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见证了中国烟草行业日新月异的辉煌历程。
一、烟草工业的诞生
1981年4月,原轻工业部根据中央领导“烟草要实行专营、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指示,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报告。同年5月18日,国务院发文原轻工业部要求卷烟从轻工业中分离出来。中国烟草总公司于1982年1月成立,任命李益三为中国烟草总公司首任经理,198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总公司成立后,对烟草行业实行产供销、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和集中管理体制。1983年9月20日国家颁布《烟草专卖条例》,中国烟草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烟草行业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改,卓有成效的技改工作让中国烟草走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道路。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烟草完整的法律体系已趋形成,1997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是烟草专卖法的细化和解释,为烟草的法制化建设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可操作性依据。
在烟草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初始阶段,整个行业面临着中国烟草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盛行、缺乏明显强势企业和强势品牌以及即将与外烟同台竞争的现状。2003年初,国家局党组毅然决定:以高瞻远瞩的境界,用深化改革的举措解决烟草发展中的问题,致力于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工商管理分设。局党组希望通过联合重组打破现有行业格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强势改革来提高中国烟草的总体竞争力。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工商分开把卷烟工业企业推向了市场。全国烟草牌号从1999年前的2000个,降至2004年的423个,中国烟草引入市场竞争的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以工商分开为突破口,地区封锁的“坚冰”渐被打破、日益消融,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由强趋弱的问题迎刃而解。
2004年上半年省际间卷烟交易会上,重点企业、名优卷烟成交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从此次交易会可以看出,烟草行业呼唤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为深刻的体制改革。
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国家局党组领会和贯彻《意见》精神,决定:2005年,云南、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和四川省公司开始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工作试点。身为广东中烟的一员,我积极参与了这次试点。广东中烟自2003年成立至今,经历了全国卷烟工业的大改革、大联合及卷烟品牌的大整合,这一切的一切也成就了广东中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黄果树”品牌的年产销量由之前的30多万箱猛增到今年的150多万箱,“贵烟”品牌的年产销量由之前的几千箱发展到2011年的40万多箱,税利也由之前的30多亿发展到2011年的175亿元。
2006年通过国有资产的上划下拨,烟草行业理顺了产权关系,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中国烟草总公司成为烟草行业所有企业的唯一出资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理顺资产关系,意味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产权障碍被彻底扫清,烟草行业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出资人缺位、权责利不明晰的状态。理顺产权后,总公司、各省公司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行政管理、资产管理并重,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总公司、各省烟草公司退出“两烟”经营,省工业公司积极向法人实体转变。与此同时,公司制改造全速推进,工商企业由《企业法》规范的企业转变为由《公司法》规范的公司。
各省级公司已于2006年底全部改制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卷烟工业企业相继改制为省级工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红塔、红云等企业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打叶复烤企业改制、进出口企业改制有序开展。
2007年,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全年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138家,累计已取消1680家,地市级公司市场营销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红河卷烟总厂等企业实施了公司制改造;11月,广东等4家工业公司相继开始董事会试点,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工作走向“中试”……
随着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行业已打破市场壁垒、挣脱产权羁绊,脱胎换骨的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烟草工业的崛起
面对日益恶劣的发展环境与国外强势品牌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中国烟草行业面临发展压力与时间紧迫的双重煎熬下,于2003年品牌整合打基础,2005年品牌大发展,到2008年跨省联合重组做大图强。打造民族品牌脊梁,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梦想,让中国烟草品牌在生存整合与被毁灭整合间充满阵痛与新生,跨省联合重组让梦想前行!
联合重组作为当前烟草行业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从2003年以来,国家局每年都会专门发文通过分阶段、渐进式地改革步骤,完成上述规划和目标。例如,2003年的“关停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厂”、2004年的“加速推进年产10万~30万箱企业之间的整合”。完成了小烟厂的关闭和省内企业之间整合目标的各中烟公司,为省际间联合重组更深入的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做好了准备工作。加大对卷烟品牌定向整合力度,巩固和完善了烟草专卖体制,实行更加严格的计划管理;而培育壮大卷烟品牌,客观上积极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品牌在生产指标方面的束缚,实现烟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企业数量得到了迅速减少,被关闭和被兼并的企业腾出了占用的计划指标、烟叶和市场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集团的形成,确保了名优企业和名优品牌的持续发展,净化了市场环境。
2008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局领导指出的,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还将继续走向深入。2008年下半年,联合重组以之势不可挡席卷整个烟草行业。“两广”拉开跨省重组序幕,云南卷烟工业“三变二”引发烟草新格局。数十载改革的沉淀,产权关系理顺的脱胎换骨和半年来向“十多个”进发的蓄势,将最终让完成省内整合的中烟公司,走向省际间的跨省联合重组,这将成为品牌做大做强必由跨越之路。唯有如此,中国烟草才能进一步优化布局,才实现卷烟工业企业在联合跨省重组中,从偏居一隅的区域性企业、区域性品牌到“10多个”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大企业、大品牌的“跨越”。
三、烟草工业的改革
烟草行业改革发展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培育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并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将之规范化,法定化。
2002年以来,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阐明和倡导烟草行业的一个全新的共同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没有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所系,烟草行业就成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面对烟草行业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是因为坚持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行业存在之根本,行业发展才取得巨大成就。经营模式由原来的网点经营坐地销售到现在以地市公司为经营主体的电子结算大物流配送,生产模式由计划供应模式向订单供货订单生产的延伸,烟草企业管理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卷烟销售也经历了从传统的“坐店经营、你买我卖”→“电话访销、物流配送”→“两标合贯”、“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的转变,卷烟流通由传统商业模式向现代流通的转变。为实现卷烟工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中国烟草的整体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尽管当时的联合重组以“行政为主导、以市场为辅助”的强迫性的重组和改革,而且由于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简单的“规模取胜”的激进手段,致使重组存在诸多问题,其重组效果也没有达到最优化,但瑕不掩瑜。长期以来,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直接导致了烟草企业效率低下,而工商合一、地区垄断经营体制下愈演愈烈的地区封锁,则严重地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一些名优卷烟进入市场困难重重,一些重点企业、优势品牌由强趋弱的状况日趋严重。
这样急迫而又复杂的行业现实面前,改革重组的积极意义还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在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烟草行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对卷烟品牌未来发展远景的持续调整和改进,努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顺应形势发展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确保行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加大省级工业公司和卷烟工业企业公司制改造的力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在实践中建立起卷烟工业企业自身科学决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董事会。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传递机制,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既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又确保卷烟工业企业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提高卷烟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了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依法治企。
推动了已经实现省内企业联合重组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产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积极探索卷烟工业企业跨省联合重组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通过定向整合方式,调整用于生产重点骨干品牌。以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着力培育壮大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以品牌为支撑,进行品牌兼并与重组的行业共享。从品牌利益的重新分配、资源的重新配置、品牌格局的重新调整。使卷烟品牌做大做强,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对于当前正在集体进行结构调整联合重组的中国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