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话说中国有三大节,西方也有三大节。都是哪三大节?中国的三大节是春节、端午、中秋;西方的三大节是圣诞、复活、感恩。估计能说全说对的人不超过半数。有人说,过洋节让国人的知识体系变得不伦不类。因此,强调本土节日,才是正道。像现在这样盲目的过洋节,一点意义都没有,而且冲淡了本土节日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忘本。也有的人说,管他传统节还是洋节,只要是节日就能激发市场消费,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就是好事,不仅能促发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提升经营效益,何乐而不为?下面有请几位零售户们谈谈他们各自的看法。
正方支持过洋节:无论中式或洋节,刺激生意旺盛是好节
反方反对过洋节:传统节日不能忘,追溯文化根源不忘本
正方:“传统”“洋节”并存,“感恩”“利益”双赢
中国的三大节日注重的是团圆,西方的三大节日的核心却是感恩,相比之下,团圆和感恩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拥有的。通过过节,让我们在享受团圆的同时又学会感恩,这叫双赢。
特别对于零售户来说,所有的节日都是大家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时机,因为,只要是节日就能激发市场消费,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就是好事,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提升经营效益,何乐而不为?像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些西方的节日,相信咱们不少零售户都从中得到过好处,特别是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在咱们国家也已经流行,特别是年轻人很看重这个浪漫的节日,玫瑰和巧克力这些货物应该让不少商家获利颇丰的同时,也让众多人增进了感情。大家在这样的节日中增进了感情,商家在过节中增加了效益,这样皆大欢喜的节日,为什么不接受呢?
对于能够促进消费增加人们互相交流的西方的三大节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受,特别是零售户,更应该利用好这难得的机会,做好自己店铺的经营,方便别人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效益,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反方:“传统”体验情感,“洋节”追崇气氛
人们容易对外来事物感到新鲜,接受起来难免有些盲目。但对圣诞节的内涵是什么,99%的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与西方传统圣诞节特定的宗教内涵相比,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其实是一种盲目的、粗糙的节日。人们只是觉得好玩,可以互相送送小礼物,用圣诞卡互致问候。过的只是一种气氛,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或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人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同时,应该设计以牛郎织女爱情形象为内容的邮品、爱情信物纪念品。
中国传统节日比洋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活动,比如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爬山、野营、赏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这些节日活动不仅内涵丰富、内容充实,参与过程也十分有趣,而且更加亲近大自然,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中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又获得更多的欢乐。现在许多年轻人从小对传统节日的内涵没有什么了解,父母既没有给他们讲述节日的故事,也缺少和他们分享一些民俗活动的欢乐,所以他们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就是“回家吃饭”“收红包”而已。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
正方:地球同住你我他,“传统”“洋节”不分家
现如今,时代的进步已经使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上世纪50年代,父亲从村里的家到县城的中学去,得徒步在土路上走50里地,花半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今,同样的行程在公路上只要几分钟就能到。石济客运专线2017年竣工,青岛4小时到太原。从北京到洛杉矶坐飞机只需13个小时多一点。通信方式的变化也是惊人的,以前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好多天,如今,网络流畅的话1秒内接收文字型邮件大约在3-6封之间。按2003年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文献资料,分布在全球各地区的华人共计4106万。2008年中国入出境的外国人有3200多万人次。距离的拉近,带来文化的大融合。中国人过洋节,是抵挡不住的,也没必要抵挡,因为这也促进了中西合璧。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人过洋节,明显刺激了消费。洋节气氛比较轻松活波,不似我们的传统节日太过严肃,其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都十分适合当前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口味,这一消费群给我们的生意带来利好。
对于洋节过热,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造成不利冲击的言论,我想说的是,在市场经济规律影响下,也只有依托市场,才能为传统节日增添新元素,让他们传统并时尚着,才能重新激发人们过节的兴趣,重新得到大家的喜爱,从而为生意助力。
反方:享受传统节日情感,追溯古老文化根源
随着东西文化合璧脚步的加速,西方节日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去过一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或者是复活节、感恩节。
但是就如拟题里所说的,我们更多的是刺激了消费,激活了市场。但是西方文化节日里所蕴含的深意,我们可能并不能去深入领会。所以与其说是过节,更多的是跟着趋势凑热闹,在平淡的生活中找点乐趣。
可是我们真正不能忘的是国家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是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节日,它是传统文明的文化积淀,是亲朋好友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我们有权利在这些时刻享受假日的时空自由,也有义务将这些传统传承发扬下去,我们的做法也间接影响到后辈们学习效仿。为什么韩国会先于中国对端午节申遗?这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传统文化只有代代相传,才能永远保持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气息底蕴。消费的方式千千万万,可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在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出一个。因此,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去宣传我们的文化根源。
我们不否定西方的文化节日,但是我们更需要深化自己的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深入代代心中,永远灿烂下去。
正方:社会发展正常规律,东西文化相互融合
首先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向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可能的包容优秀的外来文化,从古代的各民族间的融合就可以看出,外来文化能够与中华文化和谐相处。西方节日的出现只是西方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随着融合的加深,最终会走向中西结合的道路,例如中山装就是个很好范例;西方节日到了中国,也会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过法,例如平安夜送苹果,当西方节日慢慢汉化,有谁又会排斥呢。
其次,西方节日大都有送礼物或娱乐环节,这恰好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再加上年轻人本身就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新奇的西方节日自然会趋之若鹜。年轻人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活跃阶层,有了他们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肯定会越传越广,越过越大。
再次,在世界范围过圣诞节的国家越来越多,例如韩国、新加坡都过圣诞节,这些与宗教信仰有一定关系,有基督教的地方就有圣诞节,现在中国有基督教徒2300万以上,这可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过圣诞节自然会带着他们的亲人朋友,慢慢地圣诞节也会传播开来。
最后,节日消费越来越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形式,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西方节日的出现,既增加了零售品消费数量,又提高了餐饮业上座率,这些都有助于刺激节日消费,挖掘市场潜能。
反方:崇洋媚外失情感,追求利益忘根本
在我小的时候,每年一进腊月就高兴,就盼着春节的到来,到了农历的七月底就盼着中秋节。不但是小孩,那时候的大人对节日也相当重视,都是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尤其是春节,更是这几个节日的重点。腊月初十之后就开始准备年货,每天都置办一些,春节不过就置办不够年货,直到除夕到来,家长才停止准备年货。
现在,随着七夕节圣诞节等节日的增加,就连最隆重的春节,都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不但大人没有了以往过春节的热情,就连小孩子也失去了逢年过节的高兴心理。除了喜欢过节可以放假,不用去学校上课,全然没有了节日应有的兴奋。
作为零售户,喜欢过节,因为在节日里可以多卖商品。可我们也应该知道,节日越多节味就会越淡,也就会越不被人重视。记得在前几年,春节后走亲戚,一般要到正月十几,在每一家都可以吃顿饭好好的聊聊天,节日氛围真浓。现在,正月初七八大批的走亲访友的就结束了,大多数的是一天串几家亲戚,到那坐不了多大会,有的干脆都不坐,放下东西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问了几个人,答案出奇的一致:“过不了多久又到了XX节了,到时候还得来,下次再说话吧,都这么忙。”
所以说,坚持我们的固有节日文化就好。华夏文明几千年,到现在真的不能改变。节日越多意义越浅,假如每天过节和不过节又有何区别呢?
正方:洋节由来早接受,在商言商巧利用
我支持过洋节。不等于说过了洋节就是忘了我们的根本,忘了老正宗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式节也好,洋节也罢,都有其长期支撑的文化底蕴。韩国人把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都拿了去申遗,我们过一下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又何妨?
何况在国人眼里,真正能懂得诸如圣诞节、复活节这些洋节的内涵和意义者有几人?洋节,不过是给了年轻人们一个相聚狂欢和消遣的由头而已。
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日历是用阴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的人们会经常问起今儿个是“礼拜几”,而过去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初一、月半什么的。可见,并未全民信奉宗教的国人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过起了洋节。众所周知的“母亲节”和“父亲节”也是舶来品,我们也没听说过有哪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