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正文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2020年11月10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钟鲲
A+ A

  “产业发展好,村民致富才更有底气。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日前,在重庆市丰都县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程永周说。

  程永周今年58岁,是丰都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武平烟站都督烟叶收购点点长。2016年起,在都督乡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他对口帮扶都督乡后溪村。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后溪村的真实写照。后溪村地处七曜山腹地,离县城约100公里,土地贫瘠零散,村民缺乏有效的谋生途径。因为穷,后溪村是当地的“后进村”。

  作为土生土长的都督人,程永周深知制约后溪村发展的瓶颈所在。他认为,必须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烟叶产业的扶贫示范效应。

  刘作勇是后溪村一名铁杆烟农,年均种植烤烟20亩左右,往年烟叶生产面临管理不到位、烘烤成本高等情况,收入不够理想。种了十余年烤烟的他,对自己的老办法充满自信,听不进旁人的意见。

  “必须用事实说话。”程永周暗下决心。他爬坡上坎,经常“光顾”刘作勇的每一处烟田、每一座烤房,从土壤、烤房、技术等方面找原因、找不足。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程永周有了底气。

  “作勇,你就按照烟草公司的技术标准种K326,要是每亩收入低于2500元,差的钱我补给你!”为了说服刘作勇,2017年年底,程永周对刘作勇许下承诺。这吸引了其他烟农的关注,大家要看看,到底是“老一套”行,还是“新技术”行。

  从2017年烟田冬耕清残开始,程永周坚持“吃在村、干在村、扶在村”,在烘烤季节更是通宵达旦巡查,督促“刘作勇们”严格执行技术方案,摆脱对“老一套”的路径依赖。

  2018年,刘作勇种的20亩烤烟收入近7万元,他不仅尝到了按技术标准种烟的甜头,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后溪村更多的“老师傅”相信了“新技术”,种上了“新品种”。

  2018年、2019年,后溪村连续两年种植K326特色品种烟叶面积居全县种烟村第一,烟农亩均收入达3100元。2020年,后溪村被县农委评为“一村一品”烤烟种植示范基地,烟叶产业促脱贫效果显著。

  产业扶贫只是打下了底子,整村脱贫还得因户施策。

  贫困户罗明云一家4口挤在40多平方米的农房里,卧室和厨房就用一块布隔着。鸡在灶台跑,猪在床下窜,来人无处下脚。

  为改变他家的状况,程永周请村干部帮忙找到了一处闲置住房,让他搬了进去。

  搬进新住房,虽然房子大了,但卫生环境一样脏乱。程永周劝说罗明云勤打扫、讲卫生。罗明云却不以为然:“一辈子都这样,习惯了。反正没人来,收拾给谁看?”

  为了引导罗明云转变观念,程永周天天往他家跑,帮他把家禽家畜圈养起来,一天改一点,家里环境总算变得干净整洁了,来他家串门的邻居也多了起来。

  人多了消息就多了,看到大家种植烤烟致富,罗明云也种起了烤烟,不再靠村上救济度日。

  连续种了3年烟叶,家里条件变好了,罗明云建起了砖瓦房,人也变得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贫困户刘大乾脾气不好,外出打工的媳妇跟他离了婚。2016年,刘大乾被查出股骨头坏死,一度瘫痪在床。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后,他可以缓慢行走了,但仍干不了重体力活。他上有老母亲要供养,下有一双儿女要读书。对此,程永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考虑到刘大乾有养猪经验,程永周就动员他重拾老本行,利用原有的设施养猪。

  程永周联合村干部为刘大乾解决了资金、水源等问题,为他养猪提供了保障。近两年,猪肉行情见涨,刘大乾适度扩大了养殖规模,收入有了保障。

  如今,走进后溪村,道路通达、民居宽敞、产业兴旺,“后进村”已然挂上了脱贫致富的“前进挡”……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