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经过一道道墚,绕过一个个峁,越过一条条沟……
山路难行,汽车颠簸在纵横交错的沟谷间,所过之处尘土飞扬,难得见到成片的绿意。
这里是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静宁县。干旱,是这里的“主旋律”,贫困,如影随形。
记者前段时间随车赶赴静宁县界石铺镇的魏湾和祁岔——甘肃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帮扶行动(以下简称“双联”)中重点帮扶的两个村。
甘肃,是中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为加快脱贫步伐,2012年以来,甘肃在全省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
在甘肃烟草商业系统重点联系的102个特困村里,魏湾和祁岔条件最差。而据陪同记者前往的甘肃省局(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三年来,这两个村的变化也最快、最大。
桥——架起连心桥,接通致富路
从地图上看,魏湾和祁岔就像两粒干瘪的种子,散落在黄土高原墚峁间的河谷沟地里。因为缺水,村民们致富无门,祖祖辈辈过着“温饱未及”的苦日子。
据统计,2012年,魏湾村234户人家,贫困户有207户,其中特困户34户,贫困面88.5%;祁岔村351户中,贫困户有316户,其中特困户33户,贫困面达90%。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和出路。扶贫不容易,贵在倾情投入。
2012年2月“双联”启动后,甘肃省局(公司)迅速成立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局长、总经理武卫东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副巡视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扶贫,就要明白贫困村真正需要什么。为了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武卫东带队深入魏湾、祁岔两村开展调研。
王家沟,是横在魏湾和祁岔两村村民出村必经之路上的一道深沟。人进出,要趟过它;货进出,要靠人肩挑手提。往外运的农产品翻到沟里,是常有的事。一到降水集中的夏季,沟里涨水,人都出不去。
进出都不便,何谈发展?
架桥——甘肃省局(公司)确定了第一个援建项目。
当年,甘肃省局(公司)就联系投入了帮扶资金。半年后,一条长39米、宽5.1米的石桥跨过了王家沟,两村3000多人的出行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沟堑一夕变通途,三千余人畅行,山村从此无患。”两村村民把这座桥命名为“魏湾祁岔连心桥”,并在碑纪中这样写道。
在建这座“连心桥”的同时,另一座“桥”也建了起来:甘肃省局(公司)制订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双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机关干部职工确定了魏湾、祁岔两村的联系帮扶对象,110名干部联系两村160户特困户和贫困户;2名副处级干部驻守两村,了解村情、民情,协调各项工作开展,负责帮扶计划的具体落实。武卫东带头在村里认了“亲戚”:联系帮扶魏湾村的吕应学、吕党党、吕栓久三户特困户。
结合两村贫困面大、基础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短缺、产业开发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窄等实际情况,甘肃省局(公司)为两村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兴产业,三年促发展,八年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一场深入而持久的帮扶,在魏湾、祁岔两村一步一步展开。
路——地上路要平,产业路要通
到达魏湾村的时间比记者预计的要早。
从界石铺镇政府到魏湾村,一共走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而在以前,至少要花半小时。
汽车驶过魏湾、祁岔连心桥,顺着一条宽敞的通村路,直接开到了魏湾村。
路上,不时能看到进进出出的农用车。路边,放眼望去是一片片银白色的梯田,朝近处看,田里立着一株株套着塑料薄膜的果树苗,下面是覆盖着地膜的田垄。
甘肃省局(公司)政工处的吴浩告诉记者,路旁地里套着塑料薄膜的是苹果树苗,下边间作套种全膜洋芋(当地人对土豆的称呼)。一垄垄覆着地膜保墒的洋芋,让这片苹果园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是“输血”还是“造血”?
甘肃省局(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纠结。
“双联”工作开始后,他们便和当地党委、政府达成共识:“双联”干部先进村接地气,宣传政策,了解群众心声和诉求;这几年不是把帮扶资金直接给村里,而是和县里、镇上衔接,集中精力推进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把拓展增收门路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统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大部分人的思想带动起来。
修路,成为他们着手抓的一件大事。
2012~2013年,甘肃省局(公司)积极与甘肃省交通厅联系,引入修路资金1160万元,为魏湾、祁岔两村硬化道路23.2公里;配套整修魏湾村产业道路24公里、祁岔村产业道路18公里。
地上的路要平,产业的路也要通。
静宁县是苹果之乡,当地党委政府鼓励发展苹果产业。甘肃省局(公司)2013年为魏湾村新建苹果园1500亩,提供化肥和地膜,解决山地果园收益慢的问题;2014年加强新品种苹果示范园建设,引进苹果新品种大苗2000亩,同时间作套种全膜洋芋,提高种植收益;积极推进苹果幼园标准化管理,补栽、拉枝修剪、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果树栽植和标准化管理培训……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他们还在充分了解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祁岔村集中建设了3座蔬菜大棚,种植高原夏菜。
5月7日,在祁岔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李凡和王玉树夫妻俩正在给自家种的黄瓜打杈。
李凡和媳妇都不识字,半辈子在土里“刨食”。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大学,2012年之前,李凡一直在外打工。
2014年,烟草公司帮扶村里建了大棚,李凡和妻子一合计,不出去打工了,冬天承包大棚种菜,再种点苹果、套种洋芋,收入不一定比打工差,还能照顾家里。现在他承包的大棚里,种上的黄瓜已经结了第一茬。
李凡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种了一季西红柿,虽然缺少经验,也有7000元的收入;果园里套种的10亩洋芋纯收入14600元;种的玉米卖掉后,估计能赚5000元,算下来有近3万元的收入了。听说烟草公司还要帮扶村里建大棚,他和妻子还想再承包一个。
道路通了,致富路宽了,两村村民有干劲了。
梦——旧貌换新颜,同圆小康梦
“以前的祁岔村,死气沉沉。路不好走,村部还是危房,‘青瓦透墙黑洞洞’,在里面开会时就怕房塌了。现在是‘窗明几净敞亮亮’,村子有了活力,村民们的眼里都有神采了。”静宁县界石铺镇党委书记马斌告诉记者。
敞亮亮的不仅是村部,还有村民的家里、心里。
三年来,甘肃省局(公司)在改善魏湾、祁岔两村经济发展条件的同时,注重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他们把村民当作家人,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发展。他们帮魏湾村修建标准化卫生所、配套村部办公设施,帮祁岔村修建村部、村民文化舞台;在两村建设活动室、农家书屋,捐赠科技、文化、休闲类书籍;改造两村危旧房屋和农网电力;改造、加固两村小学教室,并捐赠课桌椅、学习文具、教学器材和冬季取暖用煤,每年还对两村的在读大学生进行资助……
马斌说,甘肃省局(公司)的“双联”工作做得实在,驻村干部与他们联系密切,主动跟进了解帮扶项目有关情况;烟草的领导经常来联系村看帮扶项目的进展情况、联系户的生活情况,农忙时节还组织职工来帮村民们收玉米、洋芋;村民们都有联户干部的联系电话,有的村民去省城看病摸不着头绪,给联户的干部打电话,联户干部跑前跑后地帮忙……
致富有奔头了,生活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的观念也在转变。
2015年,甘肃省局(公司)要在魏湾村帮扶建设蔬菜大棚。看到祁岔村的大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魏湾村的大棚还在选址时,已经有村民跑到村委会主任王虎军那里报名,想承包了。
行走在魏湾、祁岔两村,处处是“新颜”:
在祁岔村的大棚里,看到烟草和镇党委、政府的驻村帮扶工作人员来了,村民赵银录夫妻俩热情地摘下顶花带刺的头茬黄瓜,非要让他们尝尝鲜;
在祁岔村小学里,六年级的小学生赵转弟和同学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崭新的课桌前上自习,他们只记得多媒体教学是多么生动有趣,早已记不清这间教室原来的模样了;
在魏湾村村部的农家书屋里,王虎军向记者介绍着书屋里的各种农业书籍,讲述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
在魏湾村特困户李春豆家旁的果园里,驻村帮扶的界石铺镇人大主席常志良查看着苹果树的长势,讲述着这些2014年栽下的树苗承载着多少村里人致富的期望;
在魏湾村村头的一座新房里,记者看到了城里常见的防盗门、瓷砖地、欧式衣柜、水晶灯和各种家电,先富起来的村民魏忠选坐在客厅崭新的沙发上,跟记者聊起2014年种洋芋的收成、这两年自己家的变化……
在这片黄土高原,在那墚墚峁峁间的坡地、谷地上,一垄垄被地膜覆盖的洋芋、一片片正在生长的苹果园,倾注了甘肃省局(公司)机关干部职工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寄托着他们和界石铺镇党委政府及魏湾、祁岔两村村民共同的梦想和希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