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龙(右二)带领团队在田间诊断根茎类病害。任广伟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接种烟草病毒。杜星霖摄
一望无际的烟叶长势喜人。
尉希慧制图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农业部筹建的国家农业专业研究机构。1987年经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批准,增挂“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牌子。
“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为中国烟草总公司2009年度科技重点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担。2010年项目正式启动后,全国35家科研院所联合23个省的烟叶产区烟草部门,历时5年多时间,重点加强了对有害生物种类普查与鉴定、种群遗传分化、有害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大新村,烟农刘长福的烟田里安装诱捕器后,使用农药的次数明显减少,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烟叶“优质健康”;
在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洛庄烟站,烟技员李焕波一边用TMV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一边为烟农答疑解惑,烟草有害生物防治专业培训让他在技术指导时更有底气;
在主产烟区烟草公司里,从事病虫测报的人员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可登录烟草有害生物管理信息平台,及时上传调查的病虫数据及气象数据,查阅相关病虫发生信息、烟草植保知识等。
……
烟叶生产是行业发展的基础。烟草有害生物的防治,正是保障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下简称“烟草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烟草总公司年度科技重点项目“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截至2015年,该项目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并荣获2015年度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以烟叶主产区为基本调查单元,通过调查研究全国烟草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并提供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及该项目的意义,烟草研究所所长王元英这样说道。
一项老课题中的新命题
中国烟草病虫害的调研工作,并非一个新命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该项全国性普查就已经开始。
王凤龙是烟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2000年之前,有两次全国性的普查工作对此次项目影响比较大。
第一次是1989年的“全国16个主产烟省(区)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研究”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和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持,16个省(区)烟草公司、16所高等院校、10个研究所及有关植保站共计1500多人参加了调查研究。
“经过3年持续探索,当时烟草侵染性病害种类、分布以及危害情况基本被摸清。”
第二次是1992年的“全国烟草昆虫调查研究”课题,烟草研究所是主持单位之一,课题组就烟田和烟仓昆虫种类、类群的数量动态、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两次普查工作留下的大量宝贵科学数据和资料,为此次项目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基于此,王凤龙称该项目是“老课题”。课题老,意义却“不老”。
“从1995年至2010年,10多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一次全国烟草有害生物类的调查研究工作。”王凤龙告诉记者,伴随着全球气候、耕作制度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烟草病虫害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发生日趋复杂,原有的普查结果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事实上,很多烟叶产区都“遭遇”到了新情况。
比如,1998年以前,山东烟区没有烟草潜叶蛾危害烟草的记录,而之后山东安丘、高密、诸城等地陆续出现烟草潜叶蛾,部分地区损失较重;2005年,辽宁烟区发现烟草靶斑病,为国内首例,由于该病虫害发展迅速、流行性强,给辽宁省部分县市的烟叶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除了新的烟草有害生物物种外,病原物及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也是项目组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除草剂药害日益凸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草剂长期大量使用。”据王凤龙介绍,由于传统除草剂省工、省力,因此用量逐年加大。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如对除草剂的选择性、施药适期等掌握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对作物造成药害。
“显然,新环境下,烟草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规律、抗药性等都发生了新变化。”王凤龙坦言,如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预防病虫害的长效机制,正是老课题中的新命题。
研究深入 参与广泛
“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启动后,项目组遇到了不少困难。
烟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广伟告诉记者,全国所有烟叶产区的所有有害生物情况都在研究之列,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
“我们将全国所有烟叶产区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划分为西南、东南、长江中上游、黄淮、北方五大研究区域,每个区域内烟草有害生物种类、分布情况以及防治方法都需要研究。”任广伟说,与一般科研工作不同,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立足烟田。
“我们通常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的烟田里,其他的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烟草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成省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据他回忆,五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几百个烟区。
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一组组即时数据被工作人员采集并收录,一个个解决方案被项目组提出并反复试验……为了给项目提供最充足的人员和技术支撑,35家科研院所联合23个省份的烟叶产区烟草部门集中优势力量,同时邀请行业外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教授100多人共同参与。
“无论是横向的研究比对,还是纵向的时间跨度比较,此次项目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在任广伟看来,仅靠人员数量是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想事半功倍,必须确立科学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不断实践,项目组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思路。
“简单来说,就是全面与重点、宏观与微观、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任广伟举了一个例子:“每个烟叶产区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病虫害必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既要在全国各主产烟区设点,对烟草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全面普查,又要针对那些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制约当地烟叶生产的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重点研究、防治。”
在整个研究思路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既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项目组最看重的一点。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应用成果,研究才有社会价值。”王凤龙说,烟草科研工作说到底是为烟草行业和广大烟农服务的,想要让研究成果给烟农带来真正的实惠,就必须尽快形成实用性产品和推广性技术。
一支队伍、一个平台,是项目组进行技术推广的“两大法宝”。
一支队伍指的是项目技术推广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包括专业型、科研型的‘高精端’研究人员,也要包含基层烟叶技术推广人员。”王凤龙说,这样的队伍才能上得“课堂”、下得“烟田”,能打硬仗、不畏艰难。
一个平台指的是烟草有害生物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具备数据上报、统计分析、信息发布、远程诊断、查询等多项功能。在这个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查询到所需编目的病虫害详细信息,为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绿色防控 成效显著
2016年,是“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研究”项目开展的第6个年头。
“我们用5年的时间,基本查明了烟草有害生物种类,摸清了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初步构建起相关检测体系,建立了信息共享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王凤龙告诉记者,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对部分烟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比如,在甘肃地区,我们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寄生性种子植物列当。”王凤龙介绍道,这种植物靠寄生在烟草的根部吸收营养,就像人肚子里的蛔虫,列当会造成烟叶“面黄肌瘦”,产量、质量严重下降。
“之前,列当在山东烟区是没有分布的,但在2015年的调查中我们在淄博沂源地区发现了这一物种。”
正是由于项目组及时发现列当并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山东和甘肃烟区的列当才得以有效根除,进而阻止了列当在国内的扩散与蔓延。
其实,这只是病虫害防治的“冰山一角”。
“在处理烟草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上,我们提倡防大于治。”任广伟说,通过生物、物理等手段防治,可最大可能地减少农业污染残留。
显然,这与绿色防控的理念不谋而合。任广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南地区出现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害,严重影响烟株生长发育,该病害主要由蓟马传播。项目组将40目的防虫网改为60目,有效阻隔蓟马传毒,有利于防治该病害,保障了烟叶“绿色健康”。
据悉,项目期间所研发的病毒检测试纸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