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位老祖宗留下来的同姓家族的三五户人家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一个自然村、组;房子开山而建,门前就是深沟峭壁,建筑材料人背马驮,土地石漠化严重,只能在石头之间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与外界相连的就是那条走了几代人却不足两米宽的土路……这就是贵州省盘州市竹海镇钟山村曾经的历史。过去,钟山村只有一条路,这条穿村而过的两米土路,一头连着原来的十里乡,一头连着珠东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基本来自于赶乡场(集市)。到两个乡赶乡场,两边都不近,年轻人都会骑着摩托车出行,中老年人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十里乡,要么坐小拖拉机或马车,这样的道路条件只能通行这样的车。
这里春旱严重,冬春小季基本种不出庄稼,2011年西南大旱更是如此,人畜饮水都得不到保障。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此落后的道路交通,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了老弱妇孺,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
△烤烟生产成为钟山村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丁伟攀 摄
好在,钟山村不少土地适合烤烟种植。早年间,钟山村就有人种烟,但收购管理很不规范,管理混乱,压级压价严重。农民自己种植后交售到十里乡烟叶站,头脑灵活的人,跟着分级收烟,富了收烟人,农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钟山村烤烟种植的带头人胡廷永今年43岁,他是早年间村里少数“头脑活络”的人之一,十多年前就开始种植烤烟。但一个人富起来不是富,既然看到了希望,就要将周边的这些“穷亲戚”都带起来。
致富卡在“路”上
烤烟收购政策稳定了,烟叶生产技术指导到位了,烤烟发展潜力大了,脱贫希望就在眼前……但与外界相连的道路不通,烤烟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膜等生产物资运不进来,新式烤房建设所需的建筑物资、烘烤设备拉不进来,烘烤出来的烟叶拉不出去。路,再次成为钟山村发展的“拦路虎”。
然而就如何解决横在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村民、村干部、乡镇政府都有着自己的顾虑。从村民、村干部的角度看,发展固然是好的,但对占用土地以及协调土地工作难度很大,村民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乡镇政府没有那么多钱来修路,有比钟山村更困难的村组更需要钱修路。这是涉及三方的大事,更是关系钟山村能否发展,能否拔除穷根的大事。
村里的老人,很少走出大山,最远的地方就是去乡场,更是对自己维系生存的土地倍加珍惜。当得知修路要占地,一下子接受不了,村组干部多次沟通协调解决土地难题。例如,2013年在修建钟山村老钟山机耕道主路时,占用60岁村民袁国选的地块0.1亩土地,刚开始资金补偿不行,以地易地不行,硬是拖了一个月,老人收割了地里那一季荞麦后才同意,其实老人舍不得的是地里种的那一季庄稼。
那时乡镇政府工资多数向财政借支发放,根本没有修路的钱,上级拨付首先要倾斜最困难村组。乡镇干部工作很具体,具体到随时关注所包村组村民的柴米油盐,完成政府工作已属不易,更别说参与其中。比如,在原来的珠东乡比钟山村穷的还有巴达克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才刚刚解决温饱。
路通民富摘“穷帽”
要想稳定烤烟产业发展,必须要稳定烟农,稳定种烟土地。2013年盘州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为钟山村及邻近村子修建5条合计总长为16.2公里机耕主路,基本解决钟山村及邻近村组出行难问题。2014年投入65.18万元修建3条合计总长为4.66公里机耕路,将地块和村组串联起来。2015年投入10.45万元修建1条0.78公里机耕路,打通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钟山村以及附近村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自2013年以来钟山村每年种植烤烟面积800亩左右,农民年均总收入200万元以上,其中最低为2014年的114万元,最高为2013年的352万元。
2017年开始,政府在原有烟田机耕路基础上进行道路硬化,“烟草+政府”的修路模式,让农民真正受益。如今的胡廷永仍在种烟,他望着平整的水泥路面,看着路边整齐的洋房,时常不经意地露出笑容。
现在的钟山村,通过各类合作社经营,逐步形成“烤烟为主,多种产业并行”的发展路子:坡高沟深的地域退耕还林、还草,两山缓坡种上了刺梨、元宝枫,山间平地种上烤烟,形成立体“产业带”,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会有分红,种植烤烟收益更佳……农民鼓起了“钱袋子”,钟山村也摘掉了“穷帽子”。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