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日“复”一日好 “烤”出新天地

——行业烟叶复烤70年沧桑蝶变
2019年11月04日 来源:《中国烟草》 作者:周茹、崔焰
A+ A

  二十世纪初,烤烟在我国引种试种成功,烟叶复烤技术也随之引入。复烤是对初烤烟叶的再加工,其主要作用是调整烟叶水分,实施叶梗分离,剔除烟叶杂质,改善烟叶吸味,以便烟叶自然醇化和统一计量、包装,是将农业产品变成工业原料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烟叶复烤不断成熟和进步。翻看那镌刻在年轮上的故事,且看——

  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成绩斐然。

  从挂杆复烤到打叶复烤,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从单等级打叶到配方打叶,从“小散乱差”到集约化、现代化的复烤企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烟叶复烤与时代同步、与行业同行,用70年的华丽蝶变,谱写了一段因时而变、自力更生、脱胎换骨的浩然壮歌。

  抚今追昔,方知来路之艰辛。这背后是几代烟草人的青春与热血,坚守与奉献。历史的长河,记录了烟叶复烤一路向前的勇毅笃行,见证了无数复烤人始终昂扬的奋斗姿态。

  技术革新

  从挂杆复烤到打叶复烤

  1915年,英美烟公司在我国山东潍坊坊子小镇建成第一座干燥、回潮连接的土烤房,标志着我国复烤企业的起步。随后,其又在潍坊二十里堡、河南许昌、安徽门台子建立了烟叶复烤厂。米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烟草公司也曾在各地建立复烤厂,但由于烟叶市场已被英美烟公司垄断,它们所建的复烤厂复烤量都不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受时局动荡和战火纷飞冲击的复烤厂得到了新生。百废待兴之际,国家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对战火中受损的复烤厂进行清理、抢修、扩建。

  1956年扩建的许昌复烤厂,占地面积35.67万平方米,有复烤机4台,设计年复烤能力13.6万吨,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复烤厂。除此之外,门台子、沈阳、长春、青岛、坊子等烟叶复烤厂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过去的挂杆复烤劳动强度大,工人工作环境差 /云南烟叶复烤公司 供图

  预回潮、开包、挂杆、上炕、复烤、下炕、装箱……这便是当时国内普遍采用的烟叶复烤工艺——挂杆复烤。这种工艺机械化程度低,工人们在粉尘多、噪音大、环境差的复烤厂房内,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挂杆复烤也成为整个烟草产业链上劳动强度最高、环境最差的环节。

  20世纪50年代,一项新的复烤技术在美国出现——打叶复烤,这是烟叶复烤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进步。相比于传统的挂杆复烤,打叶复烤工艺既减少了烟叶的造碎、提高烟叶原料质量,还便于烟片长期贮存、醇化,节约成本,具有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许多国家都开始研究和引进推广打叶复烤新技术,也很快引起了我国烟草行业的高度关注。

  1965年,国家试办烟草托拉斯时期,轻工业部烟草工业科学研究所在许昌复烤厂进行了打叶复烤的试验与探索。彼时国门尚未打开,学不到国外先进技术,袁行思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凭借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反复尝试、刻苦攻关。但最终由于外界影响和冲击不得不中止研究。

  虽栉风沐雨,但勇者无惧,矢志不渝。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中国烟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打叶复烤试验工作重新开启。1983年,郑州烟草研究所通过吸收国外的技术和经验,设计了6000kg/h打叶复烤工业性试生产线,并于1986年在云南楚雄卷烟厂建成投产。虽然在设计、制造等方面,这条生产线仍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它标志着我国打叶复烤勇敢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七五”期间,楚雄卷烟厂打叶复烤生产线逐渐完善,在云南昆明、黑龙江勃利、辽宁凤城、河南宝丰、四川宜宾以及陕西等地得到推广,建成行业第一批打叶复烤生产线。同时,由许昌复烤厂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打叶复烤生产线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烟草进入了挂杆复烤和打叶复烤并存的时期。

  随着取消把烟交接、实现片烟投料,全面推广打叶复烤已是必然趋势。1989年11月,国家局在杭州召开“打叶复烤论证会”,提出“争取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在我国全面实现打叶复烤”。

  紧接着,行业“拆”“建”并举,双管齐下,一方面有计划淘汰挂杆复烤;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打叶复烤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

  工艺设备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打叶复烤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实现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突破性进展;企业管理方面,在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烟叶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全国复烤企业进行管理,制订文件、出台标准、完善制度,推动复烤企业走向规范。

  2001年开始,国家局又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行原烟交接、委托加工的实施意见》《挂杆复烤企业关停验收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关闭挂杆复烤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吹响了全面实现打叶复烤的集结号。

  至“十五”末期,行业全面淘汰挂杆复烤,实现了从“烟叶-挂杆复烤-把烟投料”到“烟叶-打叶复烤-片烟投料”的技术升级,建成63家复烤加工企业(83条打叶复烤生产线),形成与烤烟、卷烟生产能力相配套的打叶复烤生产规模,为卷烟工业企业实现全片烟投料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

  战略转型

  从“小散乱差”到联合重组

  世纪之交、风云际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企业改革步步深入。置身于时代发展的洪流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打叶复烤企业逐渐被推向市场竞争激烈的大海洋。

  其时,我国大部分打叶复烤企业却隐忧重重:多种组织和管理形式,不利于打叶复烤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打叶复烤企业之间的竞争;布局不合理,不少打叶复烤企业常年“吃不饱”;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打叶复烤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历史包袱沉重,负重难以前行!必须通过打叶复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来解决旧问题、实现新发展。

  因此,国家局制定实施了“工商联合、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制举措,在适当关停难以为继的打叶复烤企业的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将打叶复烤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使打叶复烤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003年,全行业拆除了14条工业企业内部打叶线;通过工商联手、共同投资等形式,完成了28家打叶复烤企业的公司制改造;25家工业企业对47家打叶复烤企业进行了投资,累计投资约33亿元。

  改制让打叶复烤企业“涅槃重生”,局部解决了经营困难的问题,逐渐跟上了卷烟工业企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步伐。

  就在行业打叶复烤企业摸索前行的同时,行业新一轮改革正风起云涌:从工商分开、战略重组到理顺资产关系、转变职能,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到“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的实施,伴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卷烟品牌不断整合集中,“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逐步形成,对打叶复烤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彼时的打叶复烤企业,虽经过改制但仍未摆脱“小散乱差”的标签,2008年,全国有51家独立核算的打叶复烤企业,分布在16个省份,设计加工能力90万担和120万担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仅为20%。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布局分散,工业企业调拨的烟叶基本被限制在当地复烤企业加工,原烟跨地区加工、模块打叶、配方打叶沦为美丽“愿景”。打叶复烤越来越跟不上卷烟工业企业前进的脚步。

  探究复烤企业的“瓶颈”问题,从根源上说还是管理体制不合理所致。复烤企业由地市级公司控股管理,形成了一种类似“画地为牢”“诸侯割据”的模式,制约着复烤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烟叶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

  新一轮的改革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2008年,国家局提出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拉开了打叶复烤企业重组与整合的序幕;2009年5月,国家局下发了《关于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的指导意见》;同年7月召开的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对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提出了明确要求。

  傲立潮头、敢闯敢试。2009年12月,云南8家打叶复烤企业率先进行重组整合,成立了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随后贵州、四川、湖南、安徽、山东等地相继完成了打叶复烤企业重组整合。

  重组整合,如虎添翼;握指成拳,彰显合力。打叶复烤企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单枪匹马、单兵作战的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规模经济。行业打叶复烤整体实力迅速提升,也为卷烟工业企业带来了利好。

  “重组前,一家卷烟工业企业调拨的烟叶很可能分散在六七家复烤企业加工,原料均质化难以保证,重组后,企业选择复烤加工点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按照工业企业模块打叶、配方打叶的需求,复烤公司将统一协调,使烟叶得到相对集中加工和模块化配打。这也有利于卷烟生产前段工序逐步向打叶复烤环节延伸,重点品牌质量控制向复烤环节延伸。”中国烟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天,复烤企业落实“加工集约化、工艺标准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要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图为安徽华环公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