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依托产业扶贫给烟农带来致富希望。 周腾浪摄
编者按 近年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全省烟草商业力量,充分发挥烟草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上级单位的统一部署,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不断强化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坚持精准扶贫,创新帮扶方式,落实帮扶政策,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通过发展多元增收产业激发贫困烟农内生动力,助力贫困烟区加快发展。
以昭通烟区为例,看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如何谱写助农增收、扶贫攻坚新篇章。
乌蒙山脚下,云南昭阳烟区。雨后的布嘎乡花鹿坪村,已经有了丝丝凉意。但烟农李元伟,却倍感温暖。
温暖,是因为今年李元伟一家“三喜临门”:从土坯房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家里第四炉烟已出炉,质量顶呱呱。
这暖意,来自烟草人春的“播种”。
近年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深度融入脱贫攻坚、助农增收和乡村振兴发展大局,通过发挥烤烟产业的支撑作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多元化产业构建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助推烟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为当地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种下的是情怀,收获的是情谊
这些日子,每到傍晚时分,威信县扎西镇院子村的宗德久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大棚里成熟的番茄摘下,开着自家的面包车运往县城的超市里。
几年前,宗德久大棚边上的道路还是一条狭窄的土路,每逢雨天,道路泥泞,车子开不进大棚,番茄也运送不出去,眼睁睁看着大批番茄烂在地里,宗德久除了心疼毫无办法。
自从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村里修了硬化路,不仅让宗德久的番茄运送“畅通无阻”,沿线烟农种烟、售烟也方便起来。这条路,被当地村民称为“连心路”。
近日,在彝良县龙街乡雄吉古村,烟农沈修文悠闲地浇着32亩烟田。烟田旁,是他新建成的500多平方米的新房。
2008年以前,沈修文所有的生产、生活用水均要肩挑人扛,移栽烟叶要“看天吃饭”。
为解决龙街乡用水问题,彝良县以烟草产业为依托,投入资金705.19万元建成龙街雄吉古提灌站及管网工程,解决了龙街乡3个集镇、112个村民小组、9所学校的用水困难,1.5万农户用上了“幸福渠”。
在云南烟区,“连心路”不是偶然,“幸福渠”也并非个例。
多年来,云南省局(公司)始终扮演着全国基本烟(农)田建设先行者的角色。在云南省局(公司)看来,基础设施建设好比“压舱之石”,唯有打牢基础,才谈得上发展。如今,多项惠民工程建成并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昭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昭通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符合种烟适宜区的标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薄弱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曾一度严重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烟农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动力,烟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在昭通市局(公司)主要负责人刘永军看来,“有了水、通了路,才有发展的根”。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情怀,烟草行业的投入被用在烟农和地方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在昭通烟区,一条条机耕路纵横烟田,一个个沟渠环绕村落,一片片坝塘守望相邻,一座座烤房拔地而起……
2005年至2018年,烟草行业共投入20.78亿元用于昭通烟叶基础设施及烟草水源工程建设,建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10.55万个。
种下的是责任,收获的是信任
昭通,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在云南昭通烟区,烤烟不只是一项产业,更是数以万计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支撑。
近日,在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贫困户王永光看着烤房里金灿灿的烟叶,心里的石头落下了。
王永光是一名苗族普通农民,儿子因一场事故一直卧床在家。一家四口靠着低保维持基本生活。
2017年,王永光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彝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负责对口帮扶。在了解到王永光家庭的特殊情况后,彝良县局(分公司)便帮助王永光种起了烤烟。
不懂技术,烟站站长余淑福几乎天天跑到王永光烟田里,手把手指导种烟;没有人手,彝良县局(分公司)就组织党员在移栽、采收等关键环节前去帮忙;没有资金,对口帮扶的党员干部自己出钱帮助其垫付烟苗、肥料钱……两年多的时间里,依靠烟叶种植,王永光还清了医药费借款,购买了新的农用器械。
聚焦扶贫攻坚的政治担当,云南烟草人“种下”的是责任,“收获”的是信任。
烤烟产业之外,还有更多的坚强保障。
比如,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帮扶工作思路,昭通市局(公司)采取村党支部发挥引领、组织、监管作用,成立村民合作社,由种植和养殖能手负责合作社日常经营和管理,由市局(公司)出资形成贫困户入股资金,按照公司化管理、村党支部全程监管、年底按股分红方式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开始,云南省局(公司)结合昭通扶贫实际,以“项目+资金”方式进行帮扶。镇雄、彝良两县,两年时间,6亿帮扶资金,为昭通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心剂”。
在镇雄县南台街道,记者看到,扶贫项目呢噜坪幼儿园主体建筑已修建完成。据云南省局(公司)帮扶昭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叶劲松介绍,安全饮水、食用菌大棚建设等项目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种下的是使命,收获的是幸福
在云南烟区,“脱贫”是“硬道理”,增收是“硬杠杠”。助农增收,事关脱贫攻坚的大局,也关乎烟农生活的“底气”与希望。
“我们要科学系统规划,探索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开创我省资源高效利用、烟叶高质量发展、烟农持续增收新局面……烟农增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云南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李光林的话掷地有声。
增收,搭乘的是“降本增效、产业带动”的“快车道”。
近日,彝良县众合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内,一条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生产线上,废弃的木料等经切片、粉碎、锯末、烘干、降尘再到合成颗粒,变废为“宝”成为烘烤的原料,不仅解决了煤炭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实现了烟秆的二次回收利用,并为烟农提供了工作岗位。
在昭阳区守望乡水井湾村,上万亩的烟田旁,一排排向日葵、万寿菊迎风而动,在绿色海洋外构筑起道道防护网;烟田旁,豌豆、辣椒、党参等被划成一片片区域,烟蚜茧蜂在大田里“翩翩飞舞”,一个个小型农业高效综合体被构建起来;各种物理防控措施随处可见,不仅让烤烟品质增加,也让增收产业提质。
……
事实上,依托烤烟产业,云南省已建成108条生物质颗粒加工线、23条有机肥加工线和12条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加工线,初步构建以烟后豆类、云菌、中药材为骨架的产业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带动烟农增收的大产业。
增收效果好不好,烟农最有发言权。
王章云是布嘎乡花鹿坪村一名普通烟农,今年51岁的他已种烟20多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是烤烟支撑了他一家6口人的生活,“开始种烟后,三个娃娃的学费没有再愁过”。
2013年,王章云率先在村里盖了新房子,“老三样”变成了大型旋耕机、拖拉机、摩托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更令王章云欣喜的是,种烟的服务越来越贴心、越来越专业,烟草公司帮助其探索烟后作物的种植,亩均产值逐年增加。
“育苗、采收、烘烤等多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个环节手把手教,机耕、化肥、农药等合作社都有补贴。干活轻松了,收入增加了!”王章云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开始,烟农合作社又帮他种起了秋豌豆,算上烤烟的收入,每亩有近万元产值。
“春”种,种下的是烟草人的情怀、责任、使命,“秋”收,收获的是烟农的情谊、信任、幸福。希望的种子,已悄悄扎根在彩云之南这片厚重而朴实的土地上。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