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中心村,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采摘桑叶,运输队队员们开着运输车穿梭在桑园与蚕房之间,蚕房内的蚕宝宝正欢快地吐着蚕丝……
中心村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人口13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744人,脱贫任务艰巨。
中心村虽名为“中心”,却是荔波县较为偏远的一个山村,地处荔波、独山两县交界的深山区。绵延的山峦、贫瘠的土地、不便的交通、贫苦的生活是中心村多年来撕不掉的标签。
“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烟草行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我们要下大气力,全力以赴,多措并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面对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荔波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朱江坚定地说道。
产业扶贫保收入
2018年,按照上级脱贫攻坚部署,荔波县局(分公司)安排黎旭担任中心村的驻村扶贫干部。刚到中心村,摆在黎旭面前的就是一片700亩的“烂尾桑园”。
之前,桑园管理方曾向村民承诺,前来务工有收入。可后来,企业不管了,桑园废了,大家的工钱也没有领到。
为了盘活桑园,保障群众收入,黎旭吃透荔波县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协同相关部门,毅然接过了这个“烂摊子”。黎旭表示:“村里的产业搞黄了,村民拿不到收入,脱贫攻坚的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产业盘活,只有通过产业帮扶才能让贫困户真正富起来。”
责任与担当促使黎旭主动接过了这个“烂摊子”。同时,他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对中心村的土壤、环境等进行了反复论证,对种桑养蚕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心村土地贫瘠、水源不足,发展水稻、豆类、玉米等作物种植难以保证收入。而桑蚕是荔波县扶贫领域的第一产业,也是“一县一业”的主打产业,一些贫困群众已经通过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
瞄准这个产业后,黎旭联合荔波县法院驻村干部柏永荣,多方联系、筹集资金,在荔波县局(分公司)的帮助下,硬是帮村里把这个产业盘活了。随后,荔波县兴心桑蚕养殖有限公司在中心村成立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兑现了,原先承诺的工钱也发放到位了,大家重新提振起脱贫致富的信心。
桑园盘活后,黎旭和柏永荣带领村民一方面加强桑园管理,聘请贫困户到桑田采摘桑叶、在已修缮好的蚕房里养蚕;另一方面加快种桑养蚕基地建设,迅速投入各项生产。一个现代化的扶贫企业在中心村逐步建立起来。
如今,兴心桑蚕养殖有限公司是荔波县蚕房设备最全、桑园规模最大、技术服务最强的桑蚕养殖企业,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桑蚕基地示范点和全省现场会的观摩点。
公司目前有固定员工27人,平均每人每月可拿到2400元工资;桑叶采摘工作已覆盖贫困户80余户,每户可通过桑叶采摘获得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公司现在拥有蚕房21座,目前蚕房还在扩建中,不少贫困户通过在公司打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多元发展促增收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贫困户收入稳定,打造增收长效机制,这是荔波县局(分公司)在帮扶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单一的种桑养蚕,只能确保村民的基本收入。我们还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不断提高大家的收入水平。”黎旭说道。
基于独特的优势和成熟的技术,抓住荔波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荔波县局(分公司)决定引导中心村探索发展农业观光产业。“村里现在有成片的桑园、整齐的蚕房、便利的交通,如果再引入一些特色产业,应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采摘。”黎旭说道。
于是,他们积极动员村民流转出部分土地进行试验,选择政府主打的“三个一千”(一千亩桑园、一千亩青梅、一千亩枇杷)扶贫产业项目,发展青梅、枇杷、葡萄种植产业,并与采摘体验、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结合起来。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我以前在深圳、东莞等地打工,很少有时间回来照顾父母和孩子。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也能及时发放,干啥都带劲儿!”中心村村民吴德利高兴地说。
现在的中心村,满目葱茏,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桑园里,在微风的吹拂下,桑叶欢快起舞,仿佛在讲述一个个精彩的脱贫故事……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