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冷泉镇兴隆村三家村小组的烤烟开始进入烤季。看着自家地里分层落黄的烟叶,赵丽华不禁喜上眉梢。结束一天劳作的她穿上漂亮的彝族服装,和村里文艺队的姐妹们跳起“三步弦”。
赵丽华是三家村的一名烟农。前阵子,面对今年春夏连旱的高温少雨天气,在蒙自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不间断抗旱用水保障下,赵丽华一家与旱魔“斗”了数月,保住了22亩烟叶。
“我们爱跳‘三步弦’,一天不跳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赵丽华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从4月初移栽到6月上旬雨水透地,抗旱移栽、保苗是她每天的生活主线。烤烟是赵丽华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烟苗不出意外,她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把“三步弦”摆在一边。
三家村是一个彝族小山村,全村29户彝族同胞世居大山深处,此前皆为贫困户。2016年年初,按照上级部署,蒙自市局(分公司)和三家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蒙自市局(分公司)在调研后发现,三家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劳动力不足,发展烤烟产业是比较适宜的脱贫措施。
头一次种烤烟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生产投入资金,这让不少村民犯了难。蒙自市局(分公司)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为村民们争取到政策性贴息贷款扶持,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家村缺乏劳动力,蒙自市局(分公司)一方面多次组织人员前往三家村帮助移栽和中耕管理,另一方面动员村民成立两个“合心互助小组”,集中力量,以抱团的方式解决村里劳动力短缺问题。
在烤烟移栽、病虫害统防统治、烟叶采烤等关键技术节点,蒙自市局(分公司)均派出工作组,采取“一名技术员挂钩一户村民”的方式上门服务,确保政策宣传到位、技术运用规范。此外,蒙自市局(分公司)采取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方式进行检查,确保工作组服务质量。
三家村是新烟区,缺乏烘烤调制设施。对此,蒙自市局(分公司)向上级申请项目,于2016年在村里新建了10座卧式密集烤房。考虑到三家村烟农初次接触烟叶烘烤,蒙自市局(分公司)协调当地烟农合作社,派出烘烤技术员驻村指导,采取全商品化的模式,仅按成本价收取烘烤费用。
种下希望树,结出幸福果。从2016年开始种烟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三家村村民的生活有了大变化。比如,将居住了近百年、几代人的土坯房换成砖混房就是一个例子。
2016年下半年,由于符合条件,三家村争取到了整村建设安居房项目。建安居房的费用一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补贴,另一部分由村民自筹。放在以前,几万元的自筹金对于祖祖辈辈贫困的村民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但通过种烤烟,他们有了底气。
“还清了贷款还有余钱,就买了这辆车。”指着停放在自家门前的一辆面包车,村民胡贵林高兴地向笔者介绍:2016年,他贷款5万元建安居房;2018年,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花2.1万元买了这辆二手面包车。胡贵林告诉笔者,当时建安居房时几乎每家都贷了款,目前多数已还清了贷款。
三家村29户村民的安居房大多为一层建筑,但其中一户是两层。赵丽华告诉笔者,这是她们文艺队白琼英的家。白琼英也是一名烟农,上面这一层是去年加盖的,不含装修一共花了11万元。
对于小姐妹白琼英楼上楼下的生活,赵丽华很羡慕。她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等再种几年烟,她也要把房子整得漂漂亮亮的。
除了白琼英的2层小楼,三家村里一座占地数百平方米的蓝色屋顶的建筑同样惹眼。随行的同事介绍,为了满足村民文化娱乐需求,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蒙自市局(分公司)于2018年投入资金9万元建起了这座彩钢瓦钢架大棚。
晚饭后,大棚在落日的余晖中亮起了灯;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陆续聚到这里纳凉、聊天;赵丽华和小姐妹们跳起了“三步弦”,伴随着欢快的舞步,悠扬的音乐声飘出很远……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