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采烤结束后的烟秆,晾干后便能换成钱;用干烟秆加工而成的生物质燃料烘烤的烟叶,不仅质量好,而且没有了用煤烘烤的污染;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灰烬富含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泸西烟农专业合作社将烟秆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如今成为当地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烟农增收的一张名片。
近日,笔者走进泸西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只见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蜡黄色的干烟秆经碾压、切段、粉碎、筛粗、加热、挤压等多道工序加工后,变成了褐色的颗粒状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燃料很受密集式烤房群的烘烤业主欢迎,离今年烤季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就已经有人来购买了。”在加工厂的成品存放区,合作社成员、生物质燃料加工厂负责人杨谢建高兴地说,“以往没人要的废烟秆,现在成了很受欢迎的‘绿色宝贝’。”
据杨谢建介绍,从去年8月到现在,加工厂共生产了3800多吨生物质燃料。目前成品除了在烟叶烘烤阶段提供给全县的新能源密集式烤房群以外,还长期供应当地两家洗涤厂作为清洁能源燃料,市场销路不错。
加工厂的“创业”过程,说来颇为艰辛。泸西县局(分公司)金马烟站站长王成介绍,泸西县是传统的烤烟种植县,如何妥善处置烟叶采烤结束后的烟秆,一直是个难题。
2017年3月,得知上级拟在泸西安排一个绿色能源生产项目的消息后,泸西县局(分公司)与合作社进行反复研究,决定积极争取该项目落地。解决资金问题后,2017年7月,在泸西县局(分公司)的帮助下,合作社在泸西县局(分公司)金马烟站一处育苗工场的闲置空地上,建起了以烟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加工厂。
然而,建厂的热情很快被泼了一盆冷水。2017年8月,加工厂试运行。因设备原因,生物质燃料制粒不成功,反复调试之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生产陷入了停顿。“那段时间情绪很低落,心头像压了块石头,自己工作没有干好,让大家失望了。”说起当时的情况,杨谢建仍然有些难过。
“创业”遇到了挫折,启动资金也所剩无几,合作社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得知情况后,泸西县局(分公司)积极行动,再次争取了一些资金,并鼓励大家“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
在泸西县局(分公司)的支持下,杨谢建和同事们重燃创业热情。依据合同条款,合作社将这套设备退回了厂家。同时,他们也在总结失败的经验。
2018年3月,多方考察后,合作社重新引进了一套生产线。与新生产线一同到泸西的,还有厂家派来的一名技术员。在随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杨谢建从技术员身上学会了全套技术。同年5月11日,新的生产线开机试制成功。杨谢建告诉笔者,试制当天,看着从出料口送出的生物质燃料,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加工厂正常投产后,附近几个乡镇的烟农最先受惠。“没想到废烟秆还能换成钱!”金马镇山口村烟农唐老四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以前他们处理烟秆,大多是放在地里一把火烧掉,既污染空气,又不卫生。去年他种了25亩烤烟,收了5吨干烟秆,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卖给了加工厂。据合作社统计,去年加工厂累计收购了约1万亩烟秆,付给烟农近60万元收购资金。
“用生物质燃料烤烟,一个人就可以照管十来座烤房,算下来成本比用煤烘烤的便宜。”与唐老四同村的烟农何小永是一名烘烤业主。他向笔者算了笔账:不含省下的人工成本,每烘烤一公斤鲜烟叶,使用生物质燃料的烘烤成本比用煤烘烤低0.05元。烘烤成本降低了,烟农的烘烤技术服务费也随之降低。
泸西县局(分公司)烤烟生产技术室烘烤师陈泽林向笔者介绍,近年来泸西大力推广的“卧式密集烤房+智能生物质燃料燃烧机”的硬件配备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据统计,用配有燃烧机的密集式烤房烤出的烟叶,不仅烘烤损失率比用煤烘烤的烟叶降低2.5%左右,而且每炉烟能减少1个用工。
虽然生物质燃料供不应求,但合作社仍坚持按每吨至少低于市场价100元的价格出售给烟叶烘烤专业队和烟农。
“不论加工厂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会忘记为烟草和烟农服务的初心。”杨谢建表示,目前他们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为今年的烤季备足货源,另一方面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早日收回加工厂的建设成本,让广大烟农享受到更多红利。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