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贵州黔南州局:驻村干部宁赔40万接手烂摊子,为了啥?

2018年09月18日 来源:民生周刊 作者:
A+ A

  如何找到适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成为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委、县政府最关心,也是精力投入最大的事。据介绍,为了实现贫困村组尽早脱贫,荔波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部门下派近千名干部进驻各村。

  8月24日,荔波县茂兰镇洞流村桑蚕养殖基地内,村干部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精准地找到一条适合本村脱贫攻坚的路,并带动村民坚持走下去,是这些帮扶干部的目标。而且他们也不仅仅把这些当作一个任务,而是实实在在去做。”

  在荔波采访的几天里,记者不停地深入各个乡镇,发现了太多扑下身子一心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驻村干部。

  打好脱贫攻坚的关键战役,与发展全域旅游一样,是摆在荔波县委、县政府面前最重要的担子,而大力发展产业扶贫,荔波显然已经找到了不少好的路径:打造全贵州省最大的桑蚕养殖产业基地,帮助贫困群众快速摆脱贫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优势,鼓励贫困村组种植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实现科学致富;发展蜜柚、佳荣牛、瑶山鸡等特色种养殖产业,丰富荔波县旅游系列品牌的同时,让贫困群众增收;在不断对县域内景区提质扩容之后,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两名驻村干部的担当

  说到荔波县的产业扶贫,必须要将其大力发展的桑蚕养殖摆在第一个来说。而在记者连续采访了几个桑蚕养殖村组之后,却意外发现了一个感人的事:两位来自荔波县城的驻村扶贫干部,不惜背着一年亏损40余万元,动员家属接过不负责任企业留下的烂摊子,也要保证贫困村民的收入,让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早日实现。

  故事发生在荔波县小七孔镇中心村。今年3月,一家来自广西的企业承包下中心村的桑蚕养殖项目,当时的规划是流转村里700多亩地种植桑树,并建立养蚕基地。然而,在把桑苗种下之后,这家企业因种种原因停止了后期的管理,至于养蚕基地则干脆放弃了。

  眼看着地里的杂草长势已经超过桑苗,两名来自县城的驻村干部——县烟草局的黎旭和县法院的柏永荣心急如焚。经过两人几天的商议,他们决定接过这个“烂摊子”,动员家属接手项目。黎旭对记者说:“我们两个是来驻村的干部,村里的产业搞黄了,群众拿不到应有的收入,我们扶贫任务自然无法完成。所以,我们觉得,不管今年会亏多少,我们都要把这个项目接下来。”

  接手管理桑蚕基地、打报告请求县政府出资修建蚕房(随后他们再以20元/平方米的价格租用)、请贫困户到桑田采桑叶、在已修缮好的蚕房养蚕……一边建设基地,一边投入生产,就这样,中心村的桑蚕养殖基地慢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黎旭和柏永荣这对“难兄难弟”估算了一下,仅仅2018年,他们就会亏本40余万元。“但是工人的钱,特别是贫困户,工钱都会足额、及时发放,这也是我们来中心村帮扶的目的。”柏永荣说。

  目前,中心村桑蚕养殖基地已经有固定工人21人(贫困户优先),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400元;桑叶采摘工作,覆盖到贫困户80余户,每户可通过桑叶采摘获得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随着基地蚕房的陆续建成并投入生产,“兄弟”二人的最终目标也将实现:让全村121户贫困户在这个桑蚕养殖项目中获得稳定收入,并实现全村脱贫。

  “明年会比今年好一点,但肯定也还是亏钱,不过到了后年,应该会实现盈利的。”柏永荣对记者说,“现在这个摊子铺得有点大,村里也不敢接手,也没有实力接手。等我们的本钱能收回来之后,我们会把这个项目交给村子,至于其他企业,我们不会考虑。”

  黎旭和柏永荣的举动也得到了各自单位的支持。接下来,“兄弟”二人除了要把基地建好、大规模投入生产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想法,包括建立党支部,搞党员活动室,建培训基地,给小七孔镇所有养蚕户提供培训;建一个托管中心,由专人陪护务工贫困户家中的小孩……“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吧,尤其是解决这些贫困村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工作,得到更多的收入。”黎旭说。

  如今,中心村的桑蚕养殖项目已慢慢走上正轨,一批一批的蚕茧出厂,换来的是贫困群众手中沉甸甸的收入。“现在村民有了收入,对我们俩也是特别热情,经常有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的,还有编歌唱歌给我们的,就是当地的那种山歌。所以我们俩也都觉得,累是累点,甚至还要暂时赔一些钱,但看到这些村民有了收入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心里还是很高兴的。”黎旭说。

  特色产业撑起富民网

  黎旭和柏永荣的故事,是发生在荔波县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个案,却也是身影遍及全县各个村组近千名驻村帮扶干部的一个缩影。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在荔波县已形成规模。

  桑蚕产业是荔波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拳头产业,2016年年末,荔波县委、县政府决定振兴桑蚕产业,明确从2017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作为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桑苗、小蚕共育、蚕房建设的补助和技术培训。为了做大做强桑蚕产业,荔波县出台用活土地、资金保障、蚕茧销售、种养保险等7个方面多项优惠扶持政策。

  在荔波县委、县政府扶持政策基础上,各乡镇相应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激发农户自发参与到种桑养蚕产业中来,自发生产。同时,该县也引领群众生产方式,采取乡镇桑蚕产业公司链接种桑养蚕合作社、种桑养蚕合作社链接种桑养蚕户方式,将分散的蚕农组织起来,引导、支持群众把土地集中给合作社实行连片种植,分户管理,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另外,由该县国有富民公司链接乡镇桑蚕产业公司,根据实际需求,对无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统筹土地流转,新建桑园,组织养蚕生产等工作,利益分配按公司基地效益分红模式兑现,实现兜底生产。

  为了帮助蚕农尽量降低风险,该县落实四项保障措施进行呵护。在种植风险保障方面,该县引导种桑养蚕农户参加桑园种植保险、养蚕风险保险、桑蚕价格保险,除上级补助部分保险费外,不足部分由国有富民公司和政府分摊解决,确保农户种养得到全部入保;在市场风险保障方面,该县组建“荔波富民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接种桑养蚕产、购、销服务,专门从事蚕桑生产、鲜茧收购,并与乡(镇、街道)(或种养企业)签订蚕茧收购合同,乡(镇、街道)与村级合作社签订蚕茧收购合同,村级合作社和种养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在技术风险保障方面,该县加大桑蚕种养技术的传播力度,扩大技术覆盖面,确保了种桑养蚕区的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有5~10名桑蚕种植技术骨干,每个种养户都有一人懂得桑蚕种养技术;在基金风险保障方面,严格按照程序审批资金,按照基金管理办法,财政、审计部门共同制定了一整套的基金拨付制度,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

  除了桑蚕养殖,荔波县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还摸索出了一系列带民脱贫、带民致富的好项目,如朝阳镇的农旅脱贫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蜜柚、枇杷、油桃、百香果、哈密瓜等精品水果产业,并与采摘、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结合起来,带动朝阳镇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佳荣镇则是打造特色养殖产业,包括传统优质品牌“佳荣牛”的深度挖掘,在产品包装、品牌推广、科学饲养上下功夫,使“佳荣牛”成为贵州省的优质品牌。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培育出一批铁皮石斛、板蓝根、野生食用菌等种植基地,在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让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

  “我以前在深圳、东莞都打过工,有四五年,现在回家结了婚,生了小孩,又在景区找到了讲解员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踏实啦!”在荔波县玉屏街道水浦村,30岁的讲解员吴三妹对记者说。

  这里说的水浦村是革命先烈邓恩铭的故居。2017年,玉屏街道启动实施“恩铭故里•广州园”对口帮扶项目建设,整合项目资金1468万元,将水浦村打造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并将水浦村部分水族村寨改造成为精品民宿,该项目可辐射带动贫困农户122户426人,每年计划接待游客20000人次,年纯收入达40万元,户均年增收3279元,人均年增收939元,项目效益明显。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观光旅游、体验田园风光和浓郁民族风情,吸纳游客吃、住、游、购、休闲为一体,使游客充分体验到水族特色民俗风情和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感受。

  水浦村的例子,在荔波县几乎各个乡镇都有体现,如佳荣镇的苗寨大土村,如瑶山乡的瑶族古村民宿等。

  按照荔波县全域旅游战略部署,民宿旅游作为重要一环,以“北斗七星”规划引领全县民宿旅游发展,通过打造7个不同自然生态的精品民宿旅游示范点,树立民宿旅游行业标杆,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县民宿旅游差异化发展。同时,通过乡村精品民宿改造,打造乡村旅游新景区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据统计,全县的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万余人,旅游带动6.38万名群众吃上“旅游饭”,占全县总人口约18万人的三成以上,已形成了坚实的旅游市场基础。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