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不同药剂对烟草叶斑病防治效果的影响(表)

2015年11月26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曾宇
A+ A

  烟草在线专稿  烟草叶斑病主要包括赤星病、野火病、角斑病等。其中烟草赤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烟叶成熟期的主要叶斑病害,主要影响烟叶质量,降低烟叶品质。野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叶片的病害。角斑病病菌为假单孢杆菌,与野火病菌同种,角斑病主要发生在烟株生长后期,对叶片产生危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烟草叶斑病防治已经成为全行业植保工作者研究的热门,主要有选育抗性品种、采烤底脚叶等措施,但这些防治措施往往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1-3],尽管化学措施易受气候主要是降雨的影响,但其作为最直接的措施,便于被广大烟农所接受,目前关于化学药剂的筛选已有许多研究报道[4-8],但结果均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时间及当地气候因素有关。因此本试验主要针对几种化学药剂对江西吉安烟区烟草叶斑病的影响,以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等指标筛选合理的化学药剂,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及烟草品种:试验点选择在永丰县鹿冈乡,往年发病较重的烟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K326。

  供试药剂及试验设计:本试验设6种农药处理,以清水不施药作为对照,共7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施药方法:以上各药剂处理在烟草叶斑病发病初期前10天(或大田生产发现轻微症状时)即开始叶面正反面喷药,每隔7~10天1次,共2-3次。

  观察与记载:各处理分别调查叶斑病病情指数,计算发病株率和防效,同时注意药害调查。调查时间在各次用药前,最后1次调查在最后1次用药10天后进行。调查方法是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方法,每点固定调查5-10株,记录调查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严重度分级应符合GB/T23222的规定,并进行药害调查。

  叶斑病调查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0级:全叶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0%。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1%以上。

  防效计算:施药前有病情指数基数的试验,其防治效果按式(1)和式(2)计算。

  防效%=(空白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区病情指数*100%(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烟草叶斑病病情指数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次喷药时(5月12日)各处理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在第二次喷药时(5月21日)各处理病指较第一次喷药时均有所提高,处理间表现为清水最高,啶酰菌胺较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第三次喷药时(6月1日)由于烟叶的采收造成了较上次有所降低,处理间以CK病指极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的病指,菌核净病指最低但除CK外其他药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第四次喷药时(6月12日),处理间菌核净处理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其他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第四次喷药后10天(6月24日),各处理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清水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及咪鲜胺次之,啶酰菌胺、戊唑醇再次之,菌核净最低且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2 不同药剂对烟草叶斑病防治效果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参试药剂对烟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这主要于烟草叶片的采收有关,也可能于不同时间的气候因素有关。5月21日即第一次喷药后10天,各处理防治效果以啶酰菌胺最佳,其次是菌核净,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差;6月1日即第二次喷药后10天,处理间以菌核净效果最好,其次是啶酰菌胺、氟环唑及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效果最差;6月12日即第三次喷药后10天,防治效果在处理间表现为菌核净最好,咪鲜胺、氟环唑次之,戊唑醇及啶酰菌胺再次,苯醚甲环唑最差;6月24日即第四次喷药后10天,防治效果以菌核净表现最好,啶酰菌胺及戊唑醇次之,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及氟环唑最差。

  小结与讨论: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治烟草叶斑病的各种药剂中,用菌核净处理的烟株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除菌核净外的其他药剂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防治效果不一致,在6月1日调查时啶酰菌胺、氟环唑及咪鲜胺防治效果表现较好,6月12日调查结果显示咪鲜胺及氟环唑对叶斑病防治效果较好,6月24日调查显示啶酰菌胺、戊唑醇防治效果较好,这可能与这些药剂对气候敏感度不同有关。总体而言,菌核净处理为本试验最佳处理。但如果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可能会造成病菌抗药性提高从而引起药剂用量增大,成本高,且烟叶农药残留增加等问题。因此,能否将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尚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孔凡玉,石金开,王兰珍等.烟草品种资源对烟草赤星病抗病性鉴定初报[J].中国烟草,1996(4):39-41.

  [2]张明厚,张敬荣,贾文香等.烟叶成熟衰老程度对赤星病感病性的关系[J].植物病理学报,1998,28(1):49-54.

  [3]刘学敏,梁岩,常稳等.田间烟草赤星病药剂防治[J].黑龙江烟草, 1998(6):2-3.

  [4]程智敏,闵涛.2007年防治烤烟赤星病药剂试验[J].宜宾科技,2008(2):29-30.

  [5]陈惠明,曾嵘,李应金等.防治烟草赤星病和野火病药剂筛选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02(SI):2ll-213.

  [6]姚淑珍.防治烟草赤星病药剂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06(12):76-77.

  [7]计思贵,汤首全,张如阳等.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药剂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95-1997.

  [8]董贤春,秦铁伟,刘兰明等.不同药剂及施药方式对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7):1630-1632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