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卢氏消息 10月底,豫西大地北风乍起,天气渐凉。当杨发财卖完今年最后一包烟叶,数着沉甸甸钞票时,褶皱的脸上写满笑意,一股暖流充盈心头。
57岁的杨发财家住河南省卢氏县东明镇段家村二组,2015年种烟27亩,共交售烟叶4195.8公斤,卖烟总收入144312.3元,上等烟比例高达53%,亩均产量155.4公斤,亩均产值5344.9元,公斤均价34.39元,人均收入2.41万元。
杨发财2015年种烟获得了好收成,成了全县优质高效冒尖户,正当全家其乐融融地盘点实惠,意气风发地谋划着未来之时,村支书来到他家,高兴地告诉他说他已经被评为“县十大种烟状元”,近期要参加全县烟叶生产表彰会,并在会上做典型发言,让他做好充分准备。
辛勤劳作有了回报,杨发财家弥漫着春天般的暖意,不由得勾起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杨发财家世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穷外加土里刨食的日子,使他忍了不少饥挨了不少饿,父亲做梦都想发财致富。因而,就给他起了一个“发财”的名字,幻想通过谐音,使杨发财这辈摆脱贫困发财发家,过上好日子。但事与愿违,活到三十好几,杨发财仍旧贫困。尽管他居住的地方离县城不远,但唯一一条通往县城的乡间土路遇到雨天就泥泞难行,十年九旱的山岗丘陵瘠薄地收成仅够维持全家温饱,媳妇精心饲养的猪、鸡是换取油盐钱的唯一来源。二十多年前,段家村开始发展烟叶种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杨发财种起了烟叶。起先十多年,不知是技术不精还是面积太小,杨发财种烟一直不发事,眼见邻居们个个依靠种烟发了家、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可真急坏了他。于是,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种出个样子来,让大家看看杨发财种烟到底发了发不了财。
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成败。5年前,下定决心通过种烟发家致富的杨发财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切从头再来。每遇生产环节,杨发财就去种烟技术好的邻居家看看、问问,照葫芦画瓢依计而行;每遇烟站生产技术人员从田间地头经过,他都问东问西、解疑释惑;每遇县乡组织的培训会,他都场场不落地尽数参加;每遇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他都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摸打滚爬,他终于成了种烟的一把好手,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不止如此,他还特别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烟站号召进行育苗方式、烘烤模式的更新换代,他都大胆尝试,从漂浮大棚育苗到商品化集中供苗,从普通炕房到密集式炕房再到工场化商品烘烤,他都是带头人,也是首批受益者。2013年,段家村在卢氏成立了第一个烟农烟叶专业合作社,他率先报名入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
在精耕细作方面,杨发财更不含糊。他说:“这几年,俺种烟之所以开了窍,主要是俺相信科学,坚持旱作栽培,认真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套餐施肥、豆浆灌根、化学抑芽和合理密植等先进实用技术。”
“首先,搞好冬前起垄和合理施肥。农村有句俗话,人哄地皮,地皮哄人肚皮。在每年秋收结束后,俺就及时腾茬犁地,做到了两犁两耙,在上冻前全部挂线起垄。在起垄时,将每亩50担牛粪、20公斤饼肥、25公斤复合肥全部条施到垄底。在移栽时,又将亩均10公斤腐熟饼肥、10公斤复合肥拌搅施窝肥。在烟叶旺长期,每亩再追施3公斤硝酸钾和豆浆一起灌根。这样施肥,改良了土壤结构,平衡了烟株营养,为烟叶优质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依靠科学技术,精心管理烟田。在烟站技术人员的大力宣传下,俺充分认识到当前烟叶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在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理念:种烟要多出上等烟,取得好的经济收入,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俺在烟田管理上十分细致认真,在移栽时,做到了挖大坑、深栽烟、匀施肥、浇足水、缓封土,并使用了毒饵,保证了一次全苗,苗情均匀一致,早发快长。移栽结束后,俺又及时地对烟田进行中耕除草,破除板结,促进烟苗早发快长。在大田管理期间,重点对烟叶病虫害进行了预防,按照拔、打、喷相结合方针,进行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确保烟田基本没有病虫害。使用化学抑芽,对烟杈进行打顶抹杈,既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又增强了烟株的抗逆性。烟株打顶后,按照烟办、烟站的要求,及时对烟田扫除脚叶,进行二次培土和4次中耕。在今年烟田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俺的27亩烟田病虫害几乎没有出现,烟田可以说是无草、无虫、无花、无杈、无病。”
“再其次,科学采收,合理烘烤,正确分级。俺按照下部叶抢收,中部叶充分成熟后稳收,上部4—6片一次性集中采收方法采收烟叶。在烘烤时,俺将采摘下来的一半鲜烟,运送到烘烤工场里进行集中烘烤;一半自行烘烤,避免因烘烤不及时而造成损失。在分级时,采取烤一炕,挑检一炕的办法,保证了烟叶不混部,不混级。今年俺烤出的烟色泽鲜,香气浓,桔黄烟多,提高了上等烟比例,卖出了好价钱,增加了收入。”
老杨的话引起了共鸣。一位旁听的烟农说:“这话真在理儿,比专家讲的还好懂。难怪杨发财种烟发财呢!”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