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盐边消息 “在盐边,产值上亿元的农业产业没有几个。目前,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还没有其它产业能够替代烤烟。”8月28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烟叶收购会上,县长邓斌如是说。
烤烟喜获丰收,烟农肖金富(右)满面笑容
永兴镇复兴村村民李怀高为这句话作出注解:“我家供出两个大学生,在市区购买了新房,全靠了烤烟。”9月中旬,在复兴村海拔1700多米的山梁上,55岁的李怀高在烤房里,一边整理着刚烘烤出来的烟叶,一边和记者拉起家常。
占攀枝花市三分之一面积的盐边县,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县,县域内多为中高山区,作为边远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烤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在烤烟产业发展的10余年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盐边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住“转方式调结构、育产业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制定、机制建立、资金投入、人员保障等,给烤烟产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为边远地区群众铺就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山区的黄金叶
盐边县幅员面积3269多平方公里,从最南边的和爱彝族乡,到最北边的格萨拉彝族乡,再到东北部的共和乡,10年间,烤烟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5万亩。2009年,该县烤烟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并年年递增,连续数年销售收入保持在1.4亿元,烟农户均收入3.3万元。
烤烟产业“当年栽种、当年采收、当年见效”的“短、平、快”优势,让盐边县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55岁的李怀高是位庄稼好把式,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年轻时,他渴望发家致富,先后种过桐子树、油桉树、青花椒,但都没有成功。种植烤烟最终改变了他家的生活,如今他家新房建在山下,烤房修在山上,每年烤烟的时候,他和老伴近3个月都住在烤房里。
“种烤烟的收益,看得见摸得着,我家的20亩烤烟,每年收入都在10万上下。”9月14日,李怀高骑着刚买的三轮车到烟站交售烟叶后,又兴冲冲地回到山上的烤房,这位勤劳的庄稼汉仿佛不知疲倦。闲聊中,李怀高向记者吐露了心事。他说,种烟虽然能挣钱,但是很辛苦,原本打算轻松点,去年,小儿子大学毕业在市区买了一套40万元的商品房准备结婚,家里借了10万元,所以今年他还得再苦一年。
与李怀高一样,凭借种植烤烟让全家人过上了舒心日子的烟农很多。和爱彝族乡38岁的刘福国家的二层小洋楼修了好几年了。“这房子是靠种植烤烟盖起来的。”9月12日,从摩托车上卸下小山一样的烟叶,黝黑皮肤的刘福国憨笑着对记者说。
“他只吃得了苦,享不来福,成天都在忙,种烟叶还上瘾,今年都发展到27亩了。”回家帮忙的妹妹刘福蓉如此评价大她12岁的哥哥。
说起今年栽种的27亩烤烟,刘福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今年县上又出了一条新规:凡是栽种20亩以上烤烟的,将被评为职业烟农,每亩奖励150元。刘福国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条信息:“看见没有,4050元,是县上8月28日9点48分打到我银行卡上的。”
目前,盐边4000多户种烟农户中,像刘福国这样的职业烟农已经达到800多户。
对于烤烟产业的比较优势,盐边县烟办主任蒋权兵这样表述:“烤烟产业的发展,对我县区域农民增收,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所覆盖区域,惠及人口更具影响力、说服力和真实性。烤烟产业发展已形成的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对于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发挥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路平水足好种烟
一个产业要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硬指标,水、路、电则更是三大保障要素。
烟基工程是决定烤烟产业成败的关键,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攻坚上,盐边县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相结合。
直接投入,是盐边县保障烤烟产业有序推进的保障性投入。2005年,盐边县烤烟产业拉开规模化种植的大幕,县委、县政府在有限的财政中对烤烟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
“这些年,盐边县财政持续扶持烤烟产业发展,返烟农烟叶税及烟基工程直接投入达到了6000万元以上。”盐边县烟办副主任张奎表示。
在间接投入上,从“五个盐边”建设到“五二七五”工程,再到南北两个发展战略,盐边县把投入重点放在“三农”。“十二五”期间,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扶贫开发、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工作中,该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14年,盐边县在“组织群众,发展产业,做强品牌,对接市场”的总体思路下,积极坚持和探索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全年对乡镇共投入财政资金8.01亿元,北部占59%,全县新增公路、产业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安排在边远的北部乡镇。2014年,盐边县还整合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扶贫资金1.66亿元,大力推进格萨拉、温泉、鳡鱼、共和、红果等边远乡镇扶贫开发。
在烤烟产业的直接投入、间接投入中,盐边县直接争取到省、市烟草行业对地方的基础投入。从2005年到2014年,烟草行业投入1.65亿余元,共建集雨型小水窖16039口,新增蓄水量近40.8万立方米;新建山坪塘13座,新增蓄水量近25.6万立方米;新建蓄水池448口,新增蓄水量15.9万余立方米;新建智能型烤房1996座;实施土地整理8片,面积1872亩;铺设管网309条,长度433千米;沟渠150条,长度245千米;机耕道9条,长度22千米。
烟路、烟水、烟电逐年改善,烟农种植效率也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降低。
新华村是和爱彝族乡的种烟大村,如今该村已经形成了30分钟烤烟产业圈。“村里到处都是硬化路,电量也充足,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到地里采收烟叶30分钟,回家整理烟叶进烤房30分钟,到烟站交烟30分钟。”29岁的刘占红告诉记者,村里种烟的农户有30多家都买上了机动车。
在干旱缺水的永兴镇复兴村,李怀高家的烤房附近如今有2个水池,一个是村里共用的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是烟水项目资金修建的300立方米蓄水池,“现在烤烟到了最干旱的季节都不会缺水了。”
科学发展质更优
盐边县上下都清醒地认识到,烤烟产业要持续成为中高山区和边远民族地区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盐边的路径是:优化产业布局,培植规模乡镇、职业烟农;优化工作机制,形成烤烟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增加烤烟产业的科技含金量。
在优化产业布局上,盐边县将年均种植规模控制在5万亩左右,着力培植主产村、规模乡,彰显规模效益;在宜烟区引导烟农在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计划、劳动力安排、生产保障投入等方面,形成以烤烟为主的生产耕作制度;利用行业扶持投入政策,在规模种植烤烟的乡村进行集中打造,形成以职业烟农支撑的烟叶生产基地。
据了解,温泉、和爱、永兴等种烟乡镇,近年来将烤烟种植的规模向宜烟村倾斜,在标准化移栽、规范化田管上,加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力度。如永兴镇,烤烟种植村从18个减少到7个,但种植规模没有减少。
建立烤烟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工作机制,是盐边发展烤烟产业的重要创新。每到烟叶收购季节,该县成立烤烟收购秩序维护组、道路交通保障组、质量仲裁组;开秤后,每个村组都配备烟叶预检员,每个乡镇每天都有值班人员在现场维护秩序。
加大投入,突出烤烟产业的科技含金量是盐边县的重要推手。“十二五”期间,全县密集型烤房已经推广95%;烤烟的燃煤补贴,由过去的每担20元提升到每担30元,这一政策受惠最大的是占全县种烟面积70%的边远民族地区群众,对保护生态起到了极大作用。
为消除烟农后顾之忧,盐边县全面落实由行业、政府、烟农三方共同出资的烟叶保险政策,烟叶投保比例年年达100%。同时,做好防雹减灾工作,加强后期田管、烟叶采烤技术指导。
据了解,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频繁,造成了南北种烟乡镇不同程度受灾,但因为有了烤烟产业的成熟体系支撑,烤烟产业的比较效益仍将得到彰显。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