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云南省陆良自2010年在召夸小坝项目区由烟农自发学习烤烟膜下移栽技术示范种植200亩以来,经过5年的推广普及,烤烟膜下小苗移栽已成为烟农的常规生产措施。2014年,全县烤烟膜下小苗移栽已达移栽总面积的92.1%。为切实了解各地烟农对膜下移栽技术实际运用的熟练程度,结合全县今年100%的普及烤烟膜下移栽技术,笔者走访调研多个乡镇的烟农,他们对膜下小苗移栽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态度,通过他们多年的亲身实践,也发现了膜下移栽技术一些共性的优点,同时,由膜下移栽引发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措施变革,值得分析与研究。
调研一:活水乡大测德烟农资国才自述
我自20岁开始栽烟,已栽了24个年头,虽然烟站的职工经常给我们上课,要我们按技术措施要求,科学栽烟。但我自认是个老把式,栽烟的套数20年如出一扯,总想在偏远山区,山高皇帝远,科学栽烟离我太遥远。这几年,烟站全面宣传烤烟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我不相信,因为我们这里缺水严重。我想,那么小的一棵苗,直接从漂浮盘里拔除早早的栽到大田里,没有营养袋护着根系,能抗旱成活吗?虽然烟站好多次给我们讲,不让我们在田间地头搞两段式育苗,要铲我们的营养袋,但我们半信半疑,偷偷装袋,房顶上就成了我假植进袋和零星育苗的好地方。在烟站职工多次膜下移栽的亲自实践培训中,我和少数农户抱着尝试以下的想法,在自家地里一半膜下小苗移栽,一半常规移栽。结果我发现自己想错了,搞膜下移栽的那一半地,省去了我好多事,移栽后好一段时间掏出来,不仅活得好好的,还棵棵一样,真是好的技术容不得我们怀凝。往年,都是要等雨下透了再栽烟,节令上迟了,有时要到6月初才能栽完。一步迟,步步迟,烘烤赶不上趟,到了白露,还烤不完,烤出来的烟也不好,灰蒙蒙的,卖烟也赶不上趟。这两年,搞膜下移栽,烟活过来前不要抗旱,移栽也早了,烘烤、卖烟样样趟都赶上。现在想想那些年,为了抗旱,把漂盘里的烟苗又移到营养袋里,还真是劳力劳神,装也麻烦,移也麻烦,搬也麻烦,现在好了,这些都省了。我们烟农还是要相信技术,用活了一样,样样趟都赶上。
旁白:实行烤烟膜下小苗技术推广以来,虽然各地大规模的组织宣传培训,可是由于人多面广,难免有死角。即使培训到位了,烟农知道了,不亲自实践,没几天也就忘记了。每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和推广,离不开基层职工的亲力亲为行为,真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除此之外,检查力度必须加大,很多烟农虽然都是铁杆烟农,但还未真正从“要我栽烟”的思想意识中上升到“我要栽烟”的高度上,经常是钻技术推广的空子,多年栽烟如出一辙,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烟农的这些做法,也暴露了基层站点管理的难度。只要各级能够重视起来,那么就一定能够将好的技术全面推广。推广的技术好不好,烟农说了算。
调研二:召夸小坝烟农王小牛自述
烤烟小苗膜下移栽,对于我们小坝的烟农来说,再熟悉不过。当年就是我们几人自发组织从泸西那边学会来的。在我们这里栽烟,平常栽烟成活率不是太高,因为召夸这里气候特殊,处于风口,栽烟的季节风特别大,好多烟都是还未还过魂来,就被风吹死了,天天在补苗,天天在泼水,结果田里的长得也是七大八小,采也难采,烤也难烤。因为有亲戚在那边,听他们说起过膜下移栽。虽然我没文化,就是一个粗人,但我想试试,因为在我们这些地方,栽烟是我们的主要收入,如果能好好栽,提高收入是最好不过的。虽然两处的气候环境有差异,心想应该行。抱着试试看,第一年我们小心翼翼的小面积尝试,结果尝试膜下移栽的烟农大部分很好,抗旱、成活率高。也有少量农户尝试不成功,找原因,是施农家肥时,由于是塘施,加之又没有腐熟到位,烧死了少量烟苗。第二年,在烟站职工的建议下,我们把农家肥和基肥改为条施,效果比原来好多了。但是,由于我们这里栽烟大面积绝大部分都是整过形的土地,农家肥和基肥条施还是比不上理墒前撒施好,因此,经过两年的农家肥条施,发现对膜下烟苗的长势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因此后来我们又将农家肥在理墒前撒施到大田,基肥移栽后盖膜前中层环状实施,这样做对膜下小苗在没有掏膜前的生长是最安全的。最近几年,烟苗的长势也相对稳定,基本不存在膜内烧死苗的现象发生。田间生长也整齐,后期烘烤也能在气候变冷前全部采完,烤出的烟叶也不含青,能达到烟点的收购要求。
旁白:有很多烟农栽了大半辈子的烟,仅把栽烟当作一件养家糊口的生计来完成。也有部分烟农,虽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但是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栽烟不仅仅是维持生活的基本技能,更是改变自身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根源。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变革固有的生产习惯,当原有的生产习惯被一一打破时,起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由内到外全新的变化。也许正是这些看似惟妙惟肖的若干个小的变化,才促成烟叶生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他们的行为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百姓中形成了示范引领作用,对当地烟叶生产习惯的改变功不可没。
调研三:芳华戚家山大吉冲村烟农徐自启自述
我们这里真正接住膜下小苗移栽,还要从抗旱移栽说起。特别是2012年的旱情变化和发展,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干涸的水库、坝塘、河流让我们变得惊慌失措,因为我们没有抗旱生产经历,面对持续加重的旱情只会变得无从下手。我们这里,一贯的生产习贯都是自溢自灌,节令一到,田间地头到处放得是水,哪还需要抗旱。但是经历过那几年的连续干旱,我们在田里种啥子东西都变得诚惶诚恐,生怕当年的旱情再次来临。而就在特别干旱那一年,烟站推广的膜下小苗移栽技术,让我们在旱灾中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节约了不少生产用水。因为芳华一直以来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复种指数高,换茬种植频繁,田里基本没有闲置的时间,因此,对水的依赖可以说说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烟农的耕种习惯也比较好。但是经历了那几年的干旱,才显现出我们的耕种习惯还是不科学,对水太浪费了,同时,过度的沟灌,对各种庄稼的长势也得不偿失。大面积实施烤烟膜下移栽后,我们的生产耕作习惯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干旱缺水对于我们来讲,已不再那么恐慌了,有了膜下小苗移栽,节水抗旱移栽、抢节令的意识越来越浓烈,往年的移栽节令和茬口矛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也随着烤烟膜下小苗移栽面积的不断扩大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旁白:自溢自灌一直是芳华农业生产的“名片”,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享受较为便利的水资源同时,茬口矛盾也是芳华农业生产的另一张“名片”。因为水,土地复种指数高,换茬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节令交叉矛盾出现了,多年来一直伴随着芳华的农业生产。然而,2012年那一场罕见的特大春旱,击碎了烟农的常规生产梦,将一个本地烟农不是很愿意接受的新措施——烤烟膜下小苗移栽推到了抗旱移栽的风口浪尖。随着时间的推移,烤烟膜下移栽改变的不只是烟农对烤烟生产种植的习惯,移栽节令、茬口矛盾、节约水资源等也随着膜下移栽面积的不断推广落实逐年得到缓解和改善。
调研四:马街薛官堡烟农周理自述
我在没有承保栽烟以前一直跑运输,顺便做做小生意,没有想过自己要长期在家务农,更没有想过要从土地中淘生活。2010年,我们这里搞现代烟草农业,各家各户的土地被村委会收起实施土地流转,再集中承包,被用作包谷制种和烤烟循环种植。村委会当年也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盖好了育苗大棚和新式电烤房。第一年,我们村委会的人很少有人愿意承包栽烟。因为在我们这里户均栽烟面积小,风险大、投入大、亩均净收入低,已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深刻影响,大家对栽烟似乎都不看好,没人敢承包土地栽烟,偶尔有人跳出来承包,也就是20亩30亩的栽烟,根本不敢往前想,本村没有人承包,外乡(镇)来承包栽烟的人倒还不少。因为我家就在烟田周围,偶尔回家时,我也会到地里转转,跟那些承包栽烟的人寥寥。我听说,第一年,由于天气太旱了,大部分承包栽烟的人抛出所有开支后没有赚到钱,但也有少量的人赚到了钱。因为育苗不要自己操心,烤房性能又好,承包栽烟的农户也省了不少麻烦。听到这些,我也开始有了想法,想到自己常年在外做事,钱也能赚到一些,但长期奔波外出,不仅管不了家、老人和孩子也不是个办法。自2011年起,我也回到村里承包土地栽烟,因为刚开始尝试,第一年只承保了70亩。大规模种植,要用钱的地方比较多,人工、化肥、农药、农膜、机耕等每一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产投入大,每一笔开支我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记账。因为我不懂,每一个环节的生产,我都要认真请教烟站的职工,我学会了,我才教我请来帮我做工的人,同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我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领。这样一来,确实很累,但既然下定决心要在土地中淘生活,就必须要付出扎实的行动才行。烤烟采收后,我又在烟田里种起了其他作物,两茬作物收完后,抛出成本核算后,稍有赢余,仔细盘算第一年的收成,与我在外闯荡做生意不相上下。有了第一年的实践经验做后盾,第二年承包时,我的底气也足了。最近几年,我家的栽烟面积逐年上升,到2015年,合同面积已经达到112亩。结合这几年栽烟的经历,我的感想也多,一个人烟要栽好,不在乎有多长的栽烟历史,而在乎栽烟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在下年的栽烟过程中,又积累出什么可用的东西能用到栽烟上,这个积累包含了对膜下小苗移栽、施肥、烘烤、分级等多方面的经验。我们这里多年来,不用自己育苗,自己亲自烘烤和分级,是省了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