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烟农“最”受益的那些事儿

福建烟叶管理、技术发展30年侧记
2015年02月11日 来源: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作者:文/江宇
A+ A

  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管理篇

  30年中,福建烟叶管理经历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历程,福建烟叶管理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福建烟草人始终注重烟叶管理方法革新,始终注重烟叶收购管理水平提高,始终注重保障广大烟农的根本利益,最终走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福建特色的烟叶管理之路。

  最和谐——“寻求不与粮争地的路子!”

  “福建烟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耕作制度的更新,这种最早在三明宁化发展的耕作制度,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水稻亩量,对粮食发展的贡献很大。”在2013年福建烟草科技大会上,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这样说道。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明市宁化县湖村乡谌坑村还是福建重点贫困区之一。197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过150元。引进烟草种植,也许会是一条不错的增收之路,但是烤烟种植也带来了“烟粮争地”的矛盾——占用一季水稻生产季节的农田。这对于像谌坑村这样刚刚解脱温饱困扰的农村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一时间,农业部门反对,计划部门反对,政府领导也接受不了。

  敢于改革创新是福建人天生的地域标签,他们萌生了一个关于南方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大胆设想:利用中海拔地带农田种植一季水稻温光资源有余、种两季稻温光不足的单晚稻田、制种田、连晚秧地进行前作种烟,利用山坡地种烟,这样既解决了粮烟争地矛盾,又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988年,三明烟草总结宁化经验,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广。当年种植面积14.7万亩,但由于发展步伐过快,“进单上山”应有的效益没得到体现,14.7万亩烟田平均亩产不过100斤。烟农埋怨,部分地方干部埋怨,甚至连系统内少数职工也泄了气。

  三明烟草人认真调查研究和反思,各种物资投入到最基层,资金也扶持到最基层,还将50多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中层骨干和技术人员抽调到基层进行调查,青州烟草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被请到了三明烟区。之后,《论三明烟叶生态适应性与发展前景》、《挖掘山区资源优势 进单上山发展烟叶》等10多篇论文送达到市、县和系统内的领导手中,整个烟区对“进单上山”有了更加到位的认识。

  1990年,三明烟区按照“因地制宜,进单上山,保粮促烟”工作思路,在全市种植面积降到了13万亩的情况下,烟叶收购量达26.7万担,平均亩产达到197斤,而且烟叶出口实现零的突破。1991年,全市种植面积20.3万亩,烟叶收购总量44.9万担,平均亩产221斤,农民卖烟收入1.05亿元,为地方贡献烟叶税2600万元。当年,三明烟叶年总产量第一次跃居全省首位。全省也开始大力推广改单季晚稻为烟、稻两熟的“进单上山”种植经验。

  最便捷——烟叶预检走好服务烟农“第一步”

  福建烟叶产区大部分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种烟乡村分散,交通不便,收购季节集中,收购工作量大。

  福建烟草最早采取到产区乡镇设置收购站点的办法,组织烟叶收购。此法收购工作量大,效率低。随后,烟区普遍实行“一证一卡三定”(合同证、售烟卡、定时、定点、定量)收购办法,加快烟叶收购进度,方便烟农。然而,由于烟农掌握等级标准不一,烟叶交售时往往存在混等混级、掺杂使假等现象,评级员的工作量大,等级纯度又低,与烟农等级争议的矛盾时有发生。

  1996年,龙岩烟区率先尝试初分预检制收购办法,即由烟草公司派出预检员,到每户农户家中指导烟叶初分级,初分好烟叶经预检员预检合格后,进行打包,填写预检等级,由农民保管好,并发给售烟通知单,烟农凭通知单到指定收购站点交售。

  实行初分预检制收购后,广大烟农学会了烟叶初分等级。烟叶收购中大把头、差烟扎把、超水分、霉变烟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烟叶收购秩序井然。

  1998年,预检制收购办法得到推广,实行预检制收购后,烟农赞不绝口,按预检时预约时间来交烟,方便快捷,解决多年来在收购场上与烟农的诸多矛盾。

  预检工作还解决了烟农的一块“心病”,即不懂等级、怕分级,对烟叶纯度把握不准的问题。

  烟农由过去受烟贩蒙骗到相信预检员,相信烟草站,不愿将烟叶随意卖给烟贩,烟贩子无机可乘,从而在源头上打击烟贩活动。通过实行初分预检制收购等级合格率明显提高,烟叶品质得到厂家的认可,烟叶调拨进度加快。

  2006年以后,全省预检交售办法全面推行,提高了烟叶纯度和等级合格率,加快收购进度,缩短了烟叶收购期。

  最公正——首创编码收购 杜绝“人情烟”

  由于在广大烟区的烟叶收购过程中,“乡里乡亲”等人情因素对等级评定有干扰,“人情烟”现象较严重。为做到验级的“公平、公开、公正”, 2003年,福建烟草借助烟叶微机收购管理,在总结封闭式收购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首创了编码收购。

  编码收购通过对烟农交售的烟叶进行编码,评级员不直接与烟农接触,在封闭评级室内对烟叶进行逐把评级,从根本上解决人情烟问题,真正实现公正、公平收购,缓解与烟农的矛盾,减轻了评级员的思想压力和劳动强度,保证烟叶收购质量的稳定。

  编码收购最早在南平市松溪县试行,并取得较好效果。2004年,在松溪县召开全省优化烟叶收购流程试点现场会。此后,省公司要求全面推广“指导分级、预检交售、编码收购”的烟叶收购模式,各产区加强烟叶收购站点的改造与扩建,着重开始理顺烟叶收购工作流程。

  2005年,福建烟草扩大编码收购站点数量,建立方便、简化、公正、快捷的收购服务渠道,提出烟叶收购工作以“指导分级、预检交售、编码评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烟叶收购流程。是年,实行编码收购的烟草站有88个,其收购量占全省烟叶收购总量的50%,推行编码收购工作后,改善了烟叶收购环境,提高了烟叶收购效率,较好地解决了烟叶收购公平、公正问题,杜绝了“人情烟、关系烟”现象。2006至2008年,全省70%以上的收购站点实行了编码收购。其中,南平市实行编码收购的烟草站点55个,占计划收购量的90.23%;目前,全省烟区已全面实行编码收购。

  最科学——“现在烟叶收购变化很大!”

  当问及杨朝阳今年烟叶的收购情况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位从1992年起开始当烟技员、先后在三个烟草站工作过的“老烟草”,觉得烟叶收购工作正在变得越来越科学了。

  2006年全省推广预检编码收购,形成“指导分级、预检交售、编码评级”的烟叶收购模式。2007年在全国率先推广“一打三扫、原收原调”模式。通过原收原调,减少了商业清选环节,进一步提升烟叶收购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时,建立“一打三扫”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展原收原调过程中,通过对烟草站收购来的烟叶进行打包扫码,为每个烟包提供唯一的身份数码标识,在站点调运出库、中心仓库入库和销售出库3个环节进行扫码,建立烟叶从收购到向工业企业销售全过程的信息管理。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是烟叶收购方式重大变革,我省推广步伐较快,而且结合实际完善了业务流程。2011年全省在建阳麻沙、连城文川、尤溪城郊开展散叶收购试点;2013年,全省安排27个单元,其中龙岩全市推进,散叶收购占总量的47%,确立了“烟农自愿、合作社服务、定点分级、散叶收购”的业务模式。2014年专分散收比例达到71%,全省12个整县推进。同时,推广烟叶收购视频监控系统和上等烟比例异常预警系统,建立当天打包盘仓等收购制度,完善烟叶收购管理体系,保证烟叶等级质量。龙岩、三明、南平工商交接质量分别连续第13年、第11年和第8年获得国家局表彰。

  质量篇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正是福建烟区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的经营理念,注重烟叶产品质量的总体策划,全面展开“两项关键技术”、“四项基础工作”的推广工作,才使得福建烟叶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两项关键技术”是指育苗技术和烘烤技术,90年代以来,福建大力推广漂浮育苗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烤烟营养袋育苗。是福建的薄弱环节,1996年开始,福建开始大力推广和普及三段式烘烤技术,2005年开始大力推广密集烤房及配套烘烤技术,并结合福建实际加以改进,建立和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烟叶烘烤工艺。

  “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土壤改良工作;二是地膜栽培工作;三是平衡施肥工作。四是肥水管理工作;

  最省心——“现在用商品苗比以前方便多了”

  “以前育苗,要天天看着护着,冷了怕冻死,热了怕烧苗,过年也不省心。”南平建阳莒口镇老烟农李本立说,“现在方便多了,用商品苗,不仅可以安稳过年,一亩成本还可以省不少钱。”

  如今,育苗技术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商品化程度高不高,直接彰显了一个烟区烟叶种植现代化水平。在这30年中,育苗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福建烟叶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福建烟叶育苗方式以苗床直播育苗为主,即直接选取选择满足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平坦等一系列条件的田地育苗。此法虽采用育苗前烧土消毒、播种后覆盖地膜等管理措施,但烟苗素质仍较差,移栽后还苗期长,烟株大田整齐度差。

  在1991-2005年间,全省烟区推广过假植育苗。顾名思义,假植育苗是取普通苗床上有4-5片真叶的烟苗植于假植床上,假植苗间距8厘米见方,假植后浇足定根水,及时盖膜,其余管理与普通育苗相同。此次推广后,全省的烟叶产量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