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化维修模式
早在2010年,范礼峰已有了维修智能化的畅想,这源于一次设备抢修。
“高级技师”“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公司职业技能类设备维修领域特二级专家”……这些头衔全部属于他——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卷包车间电气维修组长范礼峰。
那一次,箱装提升机停机,位于一楼的操作人员跟往常一样在工控机上按下复位键。但这次故障并不是简单的输送堵塞,而是三楼出口处的箱装输送不到位导致链条卡死造成的。程序复位后,几百公斤重的输送链条瞬间脱落。维修空间小,难度大,十几个维修人员抢修了二十多个小时才恢复正常。这次经历让范礼峰暗暗下决心:“利用技术手段防止误操作,使传统的维修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势在必行。”
事后,为了彻底规避这类误操作,范礼峰在箱装提升出口处加装检测器,并修改控制程序,实现只在两个检测器均无堵塞信号的情况下,提升机才会被启动,这一下给设备上了“双保险”。但是他仍不放心。
“虽加装了检测器,但这也有失效的可能,因此还是需要人工确认,不仅效率低,易出错,甚至会导致箱装堆积,引起停机。”于是,范礼峰又加班加点,翻论文、看图纸……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
“一楼人员看不到三楼情况,何不加一个摄像头,做一套监视系统?”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当时做一套这样的系统并非易事,范礼峰从摄像头选型、安装位置、网线的部署,到监视屏的调试与程序修改,一股脑儿全包了。近两个月后,“箱装提升监视系统”正式上线,效果非常理想,也让车间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
创新工作室中求创新
走进卷包车间创新工作室,最吸人眼球的是各种型号的电气控制实验平台,如AMK电机实验平台、西门子300系列PLC实验平台等。
“别小看这些设备,在这里可以做各种离线测试,不影响生产,还能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际。”作为杭州卷烟厂创新工作室卷包联络人的范礼峰,早已与这些设备积淀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ZB47商标纸自动加料系统”就是创新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成果,该项目成功地拿下行业首创,实现了“机器换人”,并取得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ZB47包装机组每分钟额定速度为550包/分钟,需专人专职添加商标纸980次/天·台。“能不能将人工加料改为自动加料?可不可由我们的员工自主改进?”深思熟虑后,范礼峰召集了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研发ZB47包装机自动加料系统。因为行业内并无先例,除了机械手是从商家采购外,无经验可循、无标准可考,完全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其中,自动抓取程序的算法研发是系统最核心的技术,采用激光定位向机械臂输出位置信息,实现机械臂的自动抓取。但纸垛多、通讯慢,且因为高架库出料托盘位置不稳定,纸垛与托盘位置存在偏差,导致抓取偏移严重,项目进展滞缓。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创新工作室的实验平台又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团队成员借助离线测试平台,先后做了五次改版,加入了AI算法,实现复杂工况下的自学习,从而解决了该问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干预。
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经连续10个班次跟踪,系统故障率仅为0.19%,预计节省人力成本约48万/年,成功实现加料自动化、智能化。
既授技艺也传师魂
精湛的技术背后,倾注的是不为人知的心血。工控技术时常更新迭代,工作八小时外的学习在这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软件更新了,要跟进,要吃透;设备换代了,要调试,要研究。这些事很多都只能在下班时间完成。
“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范礼峰的座右铭,同时他也是这样鼓励车间的新员工。
2021年8月20日,范礼峰联合车间甲班团支部,给青年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他给大家介绍了创新工作室的设备及其功能,分享项目开展经验,并鼓励青年员工多发挥特长,诚恳邀请有兴趣的员工加入创新队伍中。
“创新工作室的设备支持编程实验与测试,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很快上手,进而熟悉车间的工控设备原理与逻辑,这是创新工作室摸索出来的员工成长‘捷径’。青年员工是我们车间的新鲜血液,他们有活力,有拼劲,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够助燃他们的创新火花!”技艺需要传承,范礼峰就是这样践行的。
2022年,范礼峰积极参与车间党总支组织的“我是党员我带头,效率提升我先行”活动,在创新工作室开启了本年度“首特专家上讲堂”的首次培训,以ZJ112卷烟机通信故障为线索,为同事们讲解卷烟机总线结构,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技能。
如今,创新工作室成为不少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诸多设备故障的终结点,这个平台较好地推动了车间的技术提升、创新创造。作为车间创新工作领头人的范礼峰,求创新,谋实绩,他的脚步从未停止,坚定而有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