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流。在那个中外思想文化交融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各种光怪陆离的人和事层出不穷,造就了许多文采风流、挥斥方遒的人物,也留下许多奇闻怪谈和趣闻轶事。
香烟,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似乎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道具,其中更不乏有一些特别钟爱香烟的老烟民,于他们而言,已然不是简单的道具,是消愁、解压的良品,是灵感的来源,更是一种艺术品位和文化的象征,左手持烟,右手挥毫,灵感随着一缕缕青烟冒出,思绪来潮,挥斥秋毫,跃然于纸上。
印象较深的民国老烟民中,鲁迅先生可谓是榜上有名。学生时代学了很多先生的作品,也在插画中看到这样一个形象,穿着长衫,个子不高,留着一字胡须,表情严肃。如果问他的手里经常拿着什么,会想到什么?会不会想起鲁迅先生也是位烟不离手的作家呢?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手里总有一根烟拿着。
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扮演鲁迅的演员曹磊,为使其形象更贴合原型人物,真实表现出手指被烟熏黄的情形,把焦油均匀地涂抹在指缝中间,呈现出熏黄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烟民,对抽烟,他则是习惯成自然,不抽烟的一天一定是不充实的一天。
作为鲁迅先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同样好吸烟。自己吸的香烟一般是廉价的“金鼠牌”,招待客人则用“大英牌”。讲课时,常常一手拿粉笔,一手拿烟卷,写板书时,误拿着烟卷在黑板上写字;吸烟时,又误将粉笔当做香烟放进嘴里。经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章太炎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地抽,常常一支还没抽完,他就又点上一支,接连抽上三四个小时,袅袅如缕。
说到这里,又怎么能少得了其他的一些“资深烟民”。“试问读稼轩之词,摩诘之诗而不吸烟,可乎?不可乎?”这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所说,他于读书之时,总爱吞云吐雾。他的书桌的左端有一烧焦的痕迹,是放烟的地方,烟抽得多了,痕迹越深。烟斗,之于林语堂,就像写作,是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睡觉,林语堂可以说是斗不离手。他的相片,尤其是晚年的,大都拿着烟斗。
关于抽烟,他还说了许多烟民们耳熟能详的话。“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是林语堂的发明,把抽烟写道如此地步,也莫过于他了吧。这句话当时还被烟草公司拿去当广告语后,成了全国瘾君子们最有利的明证,
除了烟不离手的鲁迅,斗不离手的林语堂,还有先上吊后戒烟的老舍,不去管抽一支烟少活五分钟的汪曾祺……他们都是名满文坛的大文豪,在他们的时代,在我们的时代,熠熠生辉,在创作过程中,香烟也成了他们忠实的伙伴,在指尖萦绕着,思绪万千。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