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具,一般是指与吸食烟草及其制品有关的工具和用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烟具带上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烙印。烟草及其制品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理感受,而且反映出人类的心理心态。因此,烟草进入人类社会必将形成它的文化——“烟文化”,而这一文化在烟具上也有明显反映。
早期吸食方法及烟具
人类早期接触和吸食烟草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手,他们将烟草作为一种特殊食物食用或作为药用品涂抹止痒,随后发展至燃吸。
最早的吸食方法,当时将烟草投入火堆中燃烧,吸食者围绕火堆,闻吸其带有芳香和辛辣的烟雾。
与此类似的还有土耳其早期的多管烟罩,即是在火堆上悬一金属或陶瓷罩具,罩具上方开多孔并连接吸管。吸食时将烟草撒于火堆上阴燃,吸烟者则通过罩上吸管吸食上升的烟雾。
为了充分利用烟草和取得较稳定的烟气,烟罩逐步发展成烟壶,即是在一大肚窄颈壶上置一烟斗,烟斗管插入壶内水层中,壶壁上方开有多孔并用软管联接,吸食者可在烟斗内盛满烟草碎片或烟丝并点燃,而后则通过软管吸食壶内经过水层过滤的烟气。由于不可能经常多人同时吸烟,又出现了只有一根软管的小型烟壶。这一吸烟方式和烟具流行在盛产香料烟的土耳其及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父子人像烟斗
父子人像烟斗收藏于中国烟草博物馆,是由非洲制造的海象牙烟斗,呈微黄奶油色,海象牙质地的烟锅上,雕刻着一大一小、一下一上两个人偶。
烟嘴与烟斗合理的组合便产生了旱烟杆,既可吸烟,又可驱兽打蛇,拨草探路,防身拒敌,做到一物多用。
旱烟杆(旱烟锅)
此旱烟锅为铜质,烟锅转角上沿是包铜的,其上阴刻有鱼纹及云雷纹,烟杆的材质为乌木,烟嘴为玛瑙制成。烟杆上悬挂有一绳系黛色的烟荷包,可装置烟丝,荷包正反两面均有书卷形刺绣图文,一图为一蓝衣男子,题有“美味堪招云外客,清香能引洞中仙”,一图为一青衫女子,题有“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为了吸食更为清凉舒适,在加烟杆的同时,又出现了加水过滤的水烟袋、水烟筒或水烟壶,是一种让烟气从水中通过再吸入口中的吸烟器具。其中水烟筒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烟具,主要流传于云南、两广地区。早期为烤竹制成,精品镶包铜皮或银皮。由于烤竹易破裂,又出现了金属水烟筒,但具有特色的烤竹水烟筒仍为消费者所喜爱。
水烟壶
这个水烟壶如出水芙蓉,清清爽爽,壶身、烟罐、水罐皆无画无字。烟斗、烟仓、烟托、插管、烟钎、镊子、链条各尽其职,组成了一个素雅的水烟壶。
由于举火不便等原因,出现了嚼烟和鼻烟。嚼烟是直接咀嚼烟草,通过其汁液中的烟碱等物质来满足其需求。嚼烟含糖、矫味剂和香料较重,易吸水回潮,多用精美的马口铁皮盒装。嚼烟沿用至今,在一些矿井、海上和军队中还在采用。鼻烟含有掺有芳香开窍药物及香料的烟末,消费者将烟末吸入鼻腔来满足其需求。由于鼻烟要求与鼻粘膜短暂的接触才能达到效果,烟末必须研磨成细末,并且为了装放这种粉末出现了鼻烟壶。鼻烟盛行于讲究排场的清代,所以鼻烟壶一出现就以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而成为烟具珍品。
鼻烟壶
清代黄杨木雕鼻烟壶属清代苏工工艺,雕工精密而不失章法。鼻烟壶壶口处有回纹,回纹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象征吉祥绵延。瓶身有两只仙鹤鹤喙接触在一起,似在嬉戏。凉亭以浅雕、高浮雕等技法完成,层次丰富细腻,立体感足。
烟草是一种易破碎、易干燥、易变味的物品,为了妥善保管它,早期多用竹筒、木盒和皮革制品包装,中期出现角质、骨质、玉石等烟盒,后期则大量出现金属、陶瓷、塑料等制品包装,进一步发展到金嵌银、脱胎漆、景泰兰等工艺品。另外还有便于携带的烟荷包,一般由针织布和皮制作,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刺绣的烟荷包用于少女的定情礼品。
烟荷包
清代布质闽绣宫灯形烟荷包,长12.5厘米。该烟荷包前后两片之间以布质青花滚条缝接,烟包盖制成清代官帽形,配以黄地并绣上龙首鲤鱼。下面以莲花座托底,口片莲花瓣上成双成对绣着棋盘、红心与书画轴卷。荷包身段上绣以“彩楼配”典故为背景的图案,讲述的是唐代王宝训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
现代化的烟具组合更具多样性,一般包括烟盒、烟罐、烟灰缸、火柴夹、打火柴匣、打火机等,材质多样,设计新颖,色彩绚丽,具有明显特色。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