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街东侧约5公里处,魏魏屹立着一座山峰,名叫石大山。在石大山下,稀稀疏疏地散落着9个自然村,统称江槽村。该村土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磷、钾等微量元素,是烟叶种植最适宜区。1982年以来,该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率先种植起了烟叶,由最初的十几亩扩大至现在的4000余亩,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种烟大村。而9个自然村的80%村民户户种烟,通过种烟走上了小康之路。
目前,正值烟叶采烤季节,满地金黄成熟烟叶煞是喜人,丰收的烟农笑逐颜开,忙碌奔走在采收、烘烤烟叶的幸福大路上。
烟农们日日行走的道路,朝夕相处的山地,石大山山尖吻蓝天,松针刺浮云,峡谷唱飞鸟,山泉弹琴音。你可知道,就是这样一座绚丽险俏,如诗如画的山峰,在七十八年前却是一个血肉横飞,惨烈悲壮的战场。正是这个战场上的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西进,侵占西安的美梦,使石大山成为英雄山,永载中华儿女的抗日史册。
在这场战役中,面对我军供给严重短缺,战士体力不济,阵地濒临失守的关键时刻,江槽村村民冒枪林,迎弹雨,送粮送水,踊跃支前,最终挽回危局,大获全胜。谱写了一曲“炮火硝烟显亲情,军民同心抗倭寇”的壮丽凯歌。其中使人津津乐道,广泛传颂的便是两挑糊涂面饭的故事。
1945年春,日军攻占河南南阳、湖北老河口、襄樊等地,直插豫陕边国防抵抗线侧翼。驻扎在三门峡陕州的正面之敌,铃木师团纠集伪军、汉奸组成约1万余人队伍,兵分两路,从陕州曹庙,灵庙虢镇出发,企图抄近路,越过石大山,与河南洛宁长水的日军会师卢氏,进而取道卢氏,向西挺进,威胁陕西洛南,以期直捣西安,占据西北。当时国民党96军177师师长李振西率部在石大山堵截歼击,拼死血战,最终占领了石大山主峰。但日军并不甘心,一次次进行殊死反扑,尽管我军硬把死守,但因水竭粮断,战士们饥渴难耐,战斗力越来越弱,西安民众捐的烧饼、饼干、瓶水等物资,因飞机怕被击落,不敢低飞,投放不准,大部分都落到了日军阵地。局势危在旦夕,供给迫在眉捷。江槽村民得知这一情况后,放弃了地里成熟待割的麦子,在村民的自发组织下,分为三班人马,年长一点的老头、老太太组成磨面班,负责收集粮食,套牛磨面。手脚麻利的妇女们组成做饭班,负责烙饼、做饭。体力强健的男人们,组成供给班,负责往山上担粮送饭,送水。那些天,整个江槽村的石磨日夜不停,嗡嗡运转,一袋袋面粉从磨房背到厨房。整个江槽村灶柴不息,炊烟滚滚。一张张烙馍放到了筐里,一锅锅面条盛进了桶里。一瓢瓢开水倒进了罐里。一个个挑担人急走在路途中,攀爬在山坡上,笼罩在战火内,冒险在弹雨里……可就在这个时候,住在山坡下吉家沟村的蔡天印老汉,却蹲在门槛上,一口一口地抽着闷烟。此时的他又恨、又急、又怨。恨的是小日本欺人太甚,竞然把仗打到了石大山,打到了家门口。急的是山上我们中国人的队伍战事吃紧,情况危险。怨的是自已才五十多岁,能跑路,能爬坡,却把他安排到磨面班,不叫上山,觉得憋气。想着想着,便喊道:“老婆,把咱那罐油取出来,做饭!”“发啥神经,你不是说那罐油留下过年吃的吗,做啥饭?”他的老伴听后极为不满地答道。蔡老汉听后“呼”一下站起来,用旱烟袋指着老伴说:“你没听那枪声,马上小日本下来就要把你咯崩了,你还过年哩,月都过不成了。赶紧做点饭,叫我给咱们的人送去,吃饱了打死那些狗日的!”老伴一听,原来是这事,便急忙从案板下,把平常舍不得吃的那小罐菜籽油,取出来倒了半罐,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糊涂面饭,盛进2个水桶里,蔡老汉从墙上取下水担,担上便走。
当他顺着“磨石洼”爬上“蔫牛坡”便看到一帮身着黄色军装的人,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心想,这些兵娃们一定是饿坏了,自己来的正是时候。便急忙赶了过去,将饭担往山坡上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一放,大声喊道:“娃子们,快来,快来吃!”
这些士兵看到饭桶,便扔下枪支,“咿咿呀呀”地围了过来,抢着要吃。就在这时,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瞪着两眼,满脸凶气,往桶里一瞅,摇了摇头,将手里的长刀当空一挥,便嚎着嗓子咿呀起来。尽管蔡老汉听不懂是啥意思,可这群士兵听后却被吓得连忙后退,盯着饭桶,再也不敢向前。此刻,这位军官,又将长刀往一个戴眼镜的士兵跟一指,叽咕了一阵,这个士兵低头弯腰,嘿嘿了两声,便挺起腰胸,走到蔡老汉跟前,从腰间拔出手枪,往他眼前一挥,大声喝道:“太君说了,让你先吃几口”!听后,蔡老汉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将饭送错了人,挑到日本鬼子的阵地了”。这个人可能就是翻译官。心想:“他娘的,这日本人怪精哩,害怕饭里下毒,让我先吃点试试。”吃吧,不愿吃,不吃吧,又不中,这个翻译官正用枪指着他的脑门呢。他不得不慢腾腾地走到饭桶跟,舀了一勺,三口两口地倒进了肚子里。停了一会儿,这位军官用长刀一指饭桶,又是一声咿呀,这些士兵才有的拿着瓷缸,有的掂着铁碗,前拥后挤地将饭桶包围了。有的没有缸,没有碗,干脆双手伸进饭桶里,猛得一揽,捧起一掬面条,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蔡老汉眼睁睁地看着这番景况,挠头抓耳,悔恨不已:“自已搭了半罐油,用心用意做了这锅好饭,难道就白白这样好过了这群野猪吗?把这群野猪喂饱了,叫他们再来祸害咱们吗?”他越想越悔,越想越气,瞟了一眼身旁被藤蔓缠绕的石岩,狠狠骂道:“让你们吃个毬”!便“呼”地一下跃起身子,“咚咚”连踹两脚,将两桶饭食蹬翻在地,白花花的面条四处漫流。两个空桶渐渐滚动,越来越快,最终滚到了坡下。饿急了的日军,看见面条撒了一地,十分慌乱,有的用碗刮,有的用缸揽,有的用手抓,你争他抢,连毛带草,不管脏净,只管往嘴里填了起来。与此同时,蔡老汉猛地抓住岩边的滕蔓,一个“鹞子翻身”,嗖地一下跳下石岩。此刻,那个日本军官楞了半天才醒悟过来,一边喊着“八格牙路”,一边从地上拾起一杆长枪,气急败坏地朝着岩下“砰砰砰”连开数枪,蔡老汉却已不见踪影。
话说自幼常年在石大山打柴、挖药的蔡老汉,对石大山的地况地貌非常熟悉,那里的岩有多高,沟有多深,豁有多宽,路有多窄,他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所以,当时他就知道身边那堵被野草、藤蔓掩映着的石岩,看似险要,其实不高,完全可以借此逃脱。跳下岩后,借着枝叶、柴草的掩护,他跳涧跃沟,一路猛窜,跑回村里。
到家后,他越想越遗憾,越想越后悔,越想越憋屈。索性干脆倒干了罐里剩下的另一半油,让老婆又做了一锅糊涂面饭,跟随着其他送水人,终于将这一担面条,送到了咱自已人的阵地。
光阴似水,岁月如流。数十年后的今天,石大山上曾经的战事己成过往。为了让人们铭记这座英雄山,江槽村已更名为石大山村。两挑糊涂面饭的故事,不仅在石大山村代代传颂,人人皆知,而且在村部设置的“石大山抗日战役纪念馆”里,还有蔡天印的事迹介绍和生前照片哩!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