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一世,活的就是一种精神。无论怎样,都要调整心态适应生活,把心灵安顿好,让人生过得快乐一点,少点遗憾。
同事小徐,中等身材,留着小平头,戴着眼镜。陕西城固县人。他曾在84807部队服役,始终坚守了一个军人的职责,1996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98年进入烟草系统工作,一直保持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作风,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先在城固烟厂(原汉中卷烟一厂)工作,2005年因为这个厂关闭而被分流到汉中卷烟二厂(今汉中卷烟厂)。他现在单位卷包车间担任GDX2挡车工。
这几年,听说有些人到蒙古、柬埔寨、阿联酋打工,关键就是人家有卷包机操作、维修技能,靠真本事吃饭。其实,小徐也有在外国工作的经历。那是2013年,他曾到蒙古乌兰巴托的一家烟厂工作了四个多月,主要是操作、维修、GD和43型机子。尽管他从来没有操作过、维修过43型这种机型,但他迎难而上,尽快学习上手,适应和掌握熟悉这种机型,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做到安全生产,受到了蒙古方的肯定。
小徐说在蒙古国烟厂生产一线当工人搞工作不容易,电工比较轻松,开卷烟机比开包装机轻松。开包装机既要操作设备,还要上口花、盒皮、换铝纸等材料,又要检测质量,注意安全生产,手停脚不住。尤其是包装机停机率高的时候,故障多,相当累人。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就影响产量、质量、消耗,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维修、调试设备,也很麻烦,讲究技术。他从来不找借口,从自身找原因,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习操作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受到了好评。他觉得提高技能水平很有必要。人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不要豪言壮语,要实际干活挣钱出效益才行。
据小徐介绍,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受俄罗斯影响很大,吃饭时用刀叉,喜欢吃酸酸的干奶酪之类,中国人不习惯吃这些东西。在蒙古的烟厂上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辛苦。星期天休息一天。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星期天休息的时候中方人员主要是在院子里转转,再就是看看电视节目。偶尔跟上炊事员上街买点菜,就算调节生活。一个月下来,能挣现金人民币一万多元。蒙古国总体上比较落后,在这里打工也谈不上开阔眼界,主要目的就是多挣钱。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7月蒙古国那达慕活动期间,厂里停产放假,他参观游览了那里的辽阔大草原,品尝了无污染的绿色的牛羊肉,领略了不一样的异国风情。“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是“娱乐、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把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小徐这个人热爱生活,平时喜欢跑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放假时,他有时回张骞故里城固老家,看一看五门堰、斗山、橘园、张骞墓,放松放松心情,日子过得安逸、潇洒。小徐还说,将来有机会要到欧美发达国家看看,开阔一下眼界。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