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酒,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之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样要素。无数文人墨客和英雄豪杰,将冰冷的烈酒饮下,化作是心上不灭的赤焰熊熊燃烧着,成为了历史长河之中难以泯灭的豪迈篇章。
在迷醉之中短暂地忘却痛苦与烦恼,只剩下无穷无尽地豪迈与激荡情绪,酒便像是人走进美好梦境的最佳方式。
“人类在混沌之中感受麻木的欢愉,唯有清醒才感知人生的痛苦。”也正因为酒能够令人在虚假的梦境之中产生欢愉,所以无节制地饮酒往往也代表着祸事的临近。
无数酒后误事导致了难得的机会逝去,甚至还导致了无辜生命的消失,就连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都曾经因为饮酒的爱好而招致祸事。那么,拥有抽烟、喝酒和饮浓茶三大爱好的乔冠华究竟是如何因饮酒而误事的呢?
外交之路
在历史的教科书上有一副著名的照片,讲述着当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性时刻”,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畅快地大笑着,他的笑声仿佛还留存在那黑白的照片里,那著名的一笑可是被誉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
在中国外交史上,乔冠华绝对称得上风云人物,他的事迹永远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的一个乡绅家庭之中,因为家境富裕,从小乔冠华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也非常聪明勤奋,在高中毕业之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
那时候的他才年仅16岁,称得上是那一届清华大学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清华大学的四年,可以说是乔冠华一生中辉煌的起点。
大学毕业之后,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广阔的知识内容,乔冠华前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那时候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日本与德国的军国主义日渐渗透,国际局势紧张而焦灼,德国和日本更是陷入了几乎癫狂的扩军备战之中。
乔冠华已然嗅到了战争的硝烟,他开始钻研起了军事科学方面的内容,更是暂且放下手中学业转头研读起《战争论》来。
在战争的泥潭之中,没有一个是得利者,也没有一个是幸存者。当日军在膨胀的野心中开始入侵中国时,乔冠华放弃了在国外继续研究哲学理论的想法,选择回到了动荡不安的中华大地上,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抗击侵略者,拯救民族。
1939年,乔冠华在旁人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革命军之中的一员,并不擅长带兵打仗的乔冠华开始撰写与革命有关的文章,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划破这黯淡的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乔冠华参加了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他辉煌的外交事业便就此拉开了序幕。他曾随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并在钱学森回国的事情上提供了重要外交上的贡献。
他凭借着出色的外交能力,最终促成了在第26届联合国会议上让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他是这一光辉时刻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挥毫泼墨
在外交事业上尽情泼洒光和热的乔冠华有着三大广为人知的爱好:饮酒、抽烟和饮浓茶,骨子里极具文人墨客思想的乔冠华也拥有着大多数文人都有的豪放和不羁。
每每在深夜时分,他会一边饮酒抽烟,一边在纸上写下激昂的文字,那些文字便犹如是他无声的呐喊,是他内心深处最坚实的话语。
烈酒入喉,激发起他满腹文墨,令他在吞云吐雾之间完全丢弃了睡意和疲惫,唯独剩下使不完的劲和心中烈烈赤焰。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震慑全世界的5.20声明在乔冠华的笔下倾泻而出,他仅仅花了一个晚上饮了一瓶好酒,便写出了大气磅礴的初稿。
不仅如此,乔冠华在参加联合国会议之前,为了能够书写好第一篇振奋人心的发言稿,他用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摆好烟酒,将每一个字细细推敲,将原本细碎的内容揉在了一起变得坚定而完美。
对于乔冠华而言,饮酒抽烟成为了他陷入深深思考中最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饮酒或许确实能够激发他文思泉涌,但当他逐渐开始在外交场合上饮酒后,一场由于饮酒引发的祸事便一步一步向他走近了。
引线暗埋
常言道:“以酒会友交天下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酒桌文化一直随着时代更迭而得到一代代的延续。在觥筹交错间,酒水入肚的同时,往往生意或者情感的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1969年3月,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驻华大使罗博与另一位阿尔巴尼亚官员阿果利被派遣来到中国,我国外交部特意安排了一桌宴席,由外交部官员们接待罗博,其中乔冠华便是领头之人。
为了向来华的阿尔巴尼亚官员表示最大的热情和欢迎,乔冠华数次向罗博和阿果利敬酒。罗博身为驻华大使,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谨慎,所以面对这样热情的款待也不过是浅饮了几杯,不敢喝多,怕耽误了事情。
但另一位官员阿果利却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或许是他本身也爱好饮酒,又或者是见乔冠华等人太过于热切,他痛饮了一番,喝到最后都有些头重脚轻,摸不着方向了。
这一次盛情款待可以说是大获成功,无论是罗博还是阿果利都觉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乔冠华等人身上的任务看似是顺利完成了。但当酒席结束,醉醺醺的阿果利独自离去之时,一次不可挽回的事故便已点燃了引线。
祸事终临
乔冠华等人心满意足地与阿尔巴尼亚官员们道别,借着余留的酒意回到家中美美地睡了一觉,却不想第二天便得知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故消息:喝得迷迷糊糊的阿果利昨夜独自驾车,竟撞上了一名夜归的工人,车轮下碾碎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也沾染上了洗不净的鲜血。
一位外来使者在中国地域内造成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此特殊的身份影响下,已经转变成了一件十分尴尬的外交事故。
肇事者阿果利在第一时间被阿尔巴尼亚政府召回国,而有些心虚的乔冠华与姬鹏飞等人将事故仅有寥寥几笔书写在了外交部报告上,试图令事件在最小范围内能够化解。
但地雷的引线总有燃至尽头的时候,爆炸是迟早的事,任何侥幸心理都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手段。在了解了事情原委的周总理愤怒了,他立即要求姬鹏飞和乔冠华等人亲自到他面前来。
深知“纸包不住火”的乔冠华和姬鹏飞等人怀揣着忐忑来到周总理面前,被周总理狠狠批评了一番。
酒精令乔冠华等人在松懈的同时,忘记了工作应该时刻严谨负责,他们不仅不应该在宴席上给阿尔巴尼亚官员过多敬酒,还应该在宴席之后派遣好专车司机送使者们回去,这一场事故像是一记狠狠地鞭笞,打醒了这些沉溺在酒精中有些无法自拔的外交官们。
为了不影响两国外交,周总理向阿尔巴尼亚政府表示此次事件由中方全权负责,请求阿尔巴尼亚政府撤销对阿果利的处分。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事件才终于得以平息。
但那位无辜的工人却不会再回来,而这件事故对两国造成的影响也并非完全得以消除,这一场因酒而引起的沉重事故,永远留存在了乔冠华这位出色外交官的履历之中,成为一丝抹不去的阴霾。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