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鄱阳湖畔的西塘村,每到中午时分,村头那座青砖白墙的庭院总会飘出阵阵饭香。72岁的张桂香老人拄着拐杖走进“一老一小幸福院”,望着墙壁上的今日菜单——萝卜炖肉、清炒时蔬、紫菜蛋汤,脸上绽开了笑容:“以前烧顿饭要折腾两小时,现在走几步就能吃上热乎饭,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图为志愿者在“暖心食堂”帮空巢老人盛饭菜)
老宅新生里的民生温度
2018年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烟草专卖局(以下简称湖口烟草)帮扶队初到西塘村时,被眼前景象深深触动。青壮年外出务工率高达80%,空巢老人常在灶台前就着咸菜啃冷馒头,留守儿童抱着泡面当正餐。支部书记带队走访时,在独居老人王大爷家看到发霉的剩饭,当即召开现场会:“乡村振兴不能只看经济指标,更要守住民生温度。”
湖口烟草联合西塘村将废弃村小,改造成为如今的“一老一小幸福院”,从设计图纸到建材选购全程参与。施工队记得最清楚的是食堂防滑地砖的“拉锯战”。最初预算选用普通瓷砖,但帮扶队员坚持要换成防滑系数更高的材质,“老人们腿脚不便,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如今食堂里防滑地砖、适老化桌椅、无障碍通道构成三重保障,西塘村支书感慨:“烟草同志比我们想得还细致。”
长效机制中的责任担当
“食堂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幸福院真正转起来才是关键。”湖口烟草办公室主任姚瑶道出运营初期的困境。创新建立“3+X”帮扶机制。每年固定拨付6.5万元运营资金,联合县民政局落实餐补政策,发动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再引入商超、药企等社会力量共建。
退伍老兵周大伯的儿子周志勇在视频电话里红了眼眶:“我在深圳送快递,最挂心的就是老爹吃饭问题。现在通过‘亲情摄像头’能看到老爹每天在食堂有说有笑,这份安心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食堂管理员小吴的手机里存着37个在外务工子女的电话,“随时直播”老人们的用餐日常已成为她的日常。
(图为志愿者向西塘村老人们讲解防诈骗知识)
方寸天地间的文明蝶变
如今的幸福院早已超越食堂功能,成为乡村文明新阵地。湖口烟草打造的“银龄课堂”里,老人们学用智能手机、练八段锦;“四点半课堂”上,志愿者们带着留守儿童做手工、讲故事。去年重阳节,老人们自编自演的采茶戏《幸福院里笑声多》让台下观众笑中带泪。
村民李婶发现,自从有了幸福院,村头麻将声少了,读书声多了;邻里纠纷少了,互助故事多了。在“今天我帮厨”活动中,曾经的贫困户老赵主动报名当帮工:“当年湖口烟草帮我开起了小卖部脱贫,现在我也要回报乡亲们。” 这种温暖的循环,正在重塑着乡村的精神面貌。
站在幸福院门前的桃树下,乡村振兴帮扶队员翻开工作日志,最新一页记着张奶奶的愿望:“希望食堂的饭菜香能飘得更久些。”这个朴素的期待,正化作湖口烟草人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们用责任烹煮的这锅“民生饭”,不仅暖了老人的胃,更焐热了乡村振兴的民心。当炊烟再次升起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饭菜的热气,更是一个国企在新时代交出的暖心答卷。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