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正值烤烟采烤的繁忙时节,一座座烤房内热气腾腾,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甜香味,翠绿欲滴的烟叶在火与热的洗礼下逐渐蜕变,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2022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明确攀枝花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作为攀枝花共富试验区的一员,盐边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攀枝花市局(公司)的带领下,与当地政府一同携手,共同规划、共同打造、共同推进粮烟融合示范点和“共富工坊”示范点建设,逐步将烤烟产业转型为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南北共振,片区联动凝聚力量
盐边县地域跨度大、农村地区多,山区、二半山区地形占90%,受山水分离、交通不便影响,逐步形成了“南强北弱”的烟叶发展格局。南部乡镇如红格镇,因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北部的温泉乡、格萨拉乡等区域,则因山路崎岖、资源分散,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面对这一局面,盐边县局(分公司)与当地政府协同商议,按照“规划联编、工作联动、产业联育”的思路,成立了5个片区党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烤烟产业。
“烤烟产业就像我们村的‘脱贫火车头’。”格萨拉乡韭菜坪村村书记史云海说,“通过片区党委的统筹布局,我们将全乡的资源整合,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烤烟产业带。目前,我乡常年种植烤烟5000亩左右,可实现产值2500余万元/年。”
格萨拉乡烤烟新区连片种植图
据了解,各大片区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姻,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并联合成立集体经济联营公司,有效盘活土地、低产田地等资源4000余亩,将“小散弱”升级为“大优强”,全县带动农户连片种植或流转给引进种植主体,发展烤烟2万余亩。
资源集约,多元种植激发活力
从单一化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盐边县的烤烟产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为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政企协同制订了“县-乡-村”烤烟产业发展规划,聚焦烤烟主业及非烟辅业,打造“烤烟+N”的多元轮作模式。
据了解,格萨拉乡等高海拔区域实行“烤烟+荞麦”“烤烟+土豆”轮作模式,通过“融合增收+多元创收”模式,亩均年度综合产值达7600元以上。
烟地后茬种植豌豆
“我家是实行‘烤烟+荞麦’模式的,去年烤烟亩产值5300元,荞麦亩产值1300元。”格萨拉乡李子坪村烟农毛年年笑着说,“而今年烤烟亩产值达到了6100元,加上荞麦的1500元,实现了亩均综合产值7600元。”
同时,当地村集体经济联营公司探索成立劳务公司,实行村集体协调组织用工与种植主体自行请工相结合的方式保障生产期间用工需求。其中,点工制平均120元/天/工,亩均用工成本1800元左右;承包制,移栽环节340元/亩,采收环节5次/亩,一亩500元。按照平均5个工/亩计算,全县预计实现未种烟农户就地务工11万人次,务工收入1260余万元。
科技赋能,专业服务助力增收
随着共富战略的纵深推进,政府主动引领、行业主动推动、村集体主动作为、种植主体主动投入的格局逐步完善。
在烤烟生产环节,由合作社、第三方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积极发挥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和第三方组织集约化经营的作用。
“我们合作社现在不仅有商品化育苗,还在专业化机耕、专业化分级、地膜回收等方面开展专业化服务工作。”烤烟综合服务社负责人陈立全表示,“当然,除合作社外,也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化烘烤、植保无人机飞防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烟农的劳动投入。”
开展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
据了解,目前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工作相关覆盖率:商品化育苗达100%、专业化机耕达43.99%、专业化分级达100%、地膜回收达22.53%、商品化农家肥达53.01%;第三方服务主体植保无人机飞防服务工作覆盖率达22.09%,较人工作业效率提高20倍。
为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进合作社与烟农之间的紧密联系,盐边烟草实行“以机适艺”和“以艺适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种植大户向合作社租借农机。全县通过租借的方式盘活农机112台,合作社收取租金3000元,带动农户自行采购农机25台,亩均减少用工4-5个。
目前烤烟产业已成为盐边县二半山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可替代的托底产业。未来,盐边县局(分公司)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加强政企协作,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烤烟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