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责任 > 正文

心系大山 工农情深

——云南中烟保山施甸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掠影
2022年12月09日 来源:东方网 作者:段学通、陶华
A+ A

云南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乡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它以布朗族群众为主,布朗族又被称为“直过民族”。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在群山峻岭、高山峡谷的隔阻分割下,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留守老人

木老元村全村1229口人,有壮劳力760人,其中454人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现在全村共有48位老人是独自留守在家。由于许多强劳动力人员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家中的老年人逐年递增。这些老人不像城里单位的老人们一样有退休金等保障,也没有城里的养老院可以让他们颐养天年。他们依然要用那原本已逐渐衰老的身体,继续从事超负荷的劳作来养活自己,而最主要的是孤独感会一直陪伴着他们。因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关爱山乡留守老人成为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重要工作之一。

慰问布朗族老人

驻村工作队牢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嘱托,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关爱山乡老人。经常性的到他们家中走访,不时的会到这些老人家中,陪他们聊天,帮助老人做家务,陪老人吃午饭,让老人享受到了儿女在家的温暖。而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让驻村工作队对父母亲,对家庭的关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同时,通过唠嗑、“拉家常”培养感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下木老元的李贵芳老人已经接近80岁,她告诉我们说年轻的时候她爬山过堑,走出过大山,最远到过江苏省,但是怀着对家乡的眷念又回到了大山里,过着平凡的生活。而现在儿女大了,道路畅通了,儿女们都纷纷离开了大山,希望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木老元能有自己的本地产业,希望儿女们能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大寨子二组的蒋金珍老人腿脚不便,于是驻村工作队给她申请了一副助行器,送到她家中的时候,她一直在微笑着说些感谢的话语。大寨子一组的杨成元夫妻二人,儿女都大了,在外省务工,受疫情影响已经两年没有回来了。驻村工作队队员每次到他的家里,他都拿出自己亲手采摘、制作出的高山茶叶邀请品尝,还讲述自己年轻时候当兵的事情,讲述他的儿女、孙女的精彩的趣事。每次交谈中他言语间透出的是对驻村工作队员浓浓的情谊以及对远在他乡子女的深深思念之情,由此也感染了工作队员们。驻村工作队段学通说:“让我们也不由得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以前回家的时候,总认为我们已经是大人了,父母在耳边的话语就是一种喋喋不休的唠叨,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可笑的小事。可是,现在与这些老人接触多了,才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思念,对我们的关怀一直都在。”

日复一日的走访调研中,工作队员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留守老人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困难。老人们每次见到工作队员们的到来都报以真诚的感谢,端出家中最好的果蔬盛情款待。他们都把年轻的工作队员们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亦是情到深处方知爱,人生中幸福之花的盛开。

幸福的布朗族老人

党的十八大至今,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云南中烟对口帮扶了施甸县先后开展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下派几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了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让布朗族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木老元乡,一排排崭新的小楼矗立着,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一根根饮用安全水管架设到群众家,家家通网络,几户人人带手机……更加可喜的是,在帮扶下,布朗族群众全面激发了内生动力,致富的信心满满,自立自强的意识更加坚固,用自己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十足。

乡之情,山之爱,工农情谊深。驻村工作队员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思想受洗礼,使命再升华。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基层,对于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无论是从生活环境、工作氛围都是一次巨大的转变,但是乡愁未变,为群众服务的初心未改。无论是帮助村民改变思想、思维,或是改善生活条件,还是给予精神慰藉,都促进了彼此休戚以共、荣辱与共,这一份真情,这一份真爱融汇交融形成的连接彼此感情的纽带。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