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边疆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四面环山,阻隔了外界“打扰”的同时,也似乎把这里的人们禁锢了。山路十八弯,山也弯,水也弯,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资源支持,只有依靠大自然的馈赠,缓慢发展着经济。
“苗族在山头,壮族在水头,汉族在街头。”这是老一辈生活的样子,民族界限分明,互不打扰,各自生活。而新一代为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以求更好的生活,以至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已然成为如今农村的常态。
但总有一些人,在外出务工与留守家乡之间不停的抉择,不断尝试、不断寻找实现美好生活幸福的道路。嘎啊村李朝兴一家就是这个山里头的典型,从外出务工到依靠烤烟产业发展,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第一次去李朝兴家的时候,儿子儿媳总是说“我们村在山坳坳里面,出门就是山,开荒出来的地还不够栽包谷,哪有地栽烟?”他们打心底觉得老人在家只需要照顾好孩子,随便种点包谷喂喂牲畜就行了,而年轻人就应该出去打工养家。
但是,老李看着两个孙子,心里发愁:“小娃落地就要花钱,现在还不开始盘算,以后怎么办,孩子一年出去打工也不见几个钱,栽烟起码是明码标价,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董干镇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烤烟是为数不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产业。老李早就看中烤烟的稳定性,却迟迟没有行动,了解之后才知道,老李顾虑山地栽烟,人工劳力强度大,只有两个老人做不下来,今年眼看儿子和儿媳妇终于回家,有意把他们留下,才把种植烤烟提上了日程。
去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难,各方就业都面临很大压力,刚过完春节,李朝兴就打电话主动联系烟站,决心走一走这条烤烟路。
说干就干。从选地、冬耕起垄、烟苗移栽、大田管理到成熟采收,每个环节老李都深入钻研,弄懂吃透,经常向烟技员和其他种烟的“老把式”请教,生怕出一点闪失。
老李一家共四个劳力,在参加烟草部门举办的烤烟全程机械化培训的时候,就自己订购了打塘机、覆膜机。2020年种植的19亩烤烟,除了采收环节请了几个工外,其余都是自己操作农机完成,又省工又快,尝到了机械化减工降本的甜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李望着刚从烤烟房抱出来的金灿灿的烟叶,逢人就说这个产业好,算是选对了,这一年,他卖了六七万块钱。
“不懂烤烟,可以慢慢了解,没有技术,可以指导,但是思想跟不上,这棵烟就栽不了了,只有主动出击,大步向前,才能无惧风雨,”老李深有体会。在老李眼里,烤烟就是储存他们梦想的“土地银行”,是实现增收致富梦响当当的好帮手,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从春耕备耕开始,到收烟结束,老李已经走完一个烤烟种植年度。有了去年烤烟种植经验,加之听说今年烤烟收购均价上涨五个百分点,他扩大了烤烟种烟面积,一口气签订了35亩烤烟种植合同。
眼下正值烤烟移栽季节,老李又要开始忙着新一年的劳作,继续向幸福生活迈进。“管好了的话,预计今年可以卖十多万,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个翻,”言语中,他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生活更有奔头了!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