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竹竿,两把卷尺,三块定板,印出雕版印染活化石;一双巧手,两口老缸,三匹土布,染出兰花布上的昆曲。”在浙江温州乐清市中雁荡山的玉甑峰山脚下,隐匿着一个古老的村庄——中雁村,这个村庄还流传着一门即将失传的手艺——蓝夹缬。这门手艺曾经盛极一时,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做,现在却只剩下陈献武一家还在传承。陈献武是陈氏蓝夹缬第五代传承人,也是一家零售店店主。
五代传承 一度中断
中雁荡山风景区位于乐清市白石街道,白石一带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在蓝靛的种植方面颇为出名。在陈献武小时候,蓝夹缬备受人们欢迎,陈献武的父亲陈松尧往往凌晨5点就要开工,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才收工。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十几个缸,每天都在制作蓝夹缬,一天可以做好几条被子。蓝夹缬很漂亮,蓝和白都很清晰,看不腻,越看越耐看。”在耳濡目染之下,小小的陈献武也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图为陈献武晾晒蓝夹缬印染后的布匹。陈少君/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染料逐渐盛行,人们的审美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种植蓝靛和染色的行当逐渐没落,传承百年的蓝夹缬技艺也曾一度中断。
为了维持生计,陈献武放弃了制作蓝夹缬,在自己家开了一个小卖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小卖部每次进货都显得尤为困难,加之店内的商品也是以村里急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利润稀少,陈献武只能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日常开支。
心火再燃 重操旧业
虽然陈献武一度放弃了制作蓝夹缬,但是他心底从未忘记蓝夹缬,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能让他重拾这门手艺。2003年的时候,这个机会出现了,乐清市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仿佛是在漫漫长夜中徘徊的旅人,终于看到了一束光,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陈献武陷入回忆,感慨地说道。
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2007年,陈献武的蓝夹缬染坊终于再次开业,他将小卖部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是醉心于蓝夹缬的挖掘与开发,自学了大量相关的美术设计、产品应用等知识。
“传统的蓝夹缬应用范围很小,主要是用来制作女子出嫁的被面,现在婚嫁习俗变了,没什么人用了,只能用来收藏,所以我要另寻出路。”为了扩大这一传统工艺的影响,陈献武潜心开发了一些更能适应当下审美要求的新产品,例如中式围巾、随行包、纸巾盒、茶杯垫等等。除了丰富产品种类,陈献武还使用了新的面料,大胆采用丝绸、羊绒等高档面料来印染,为这门传统手艺的发展找到了新方向、新希望。
图为陈献武在店内展示蓝夹缬包包。周隆/摄
四处奔走 推广文化
为了推广蓝夹缬文化,陈献武积极参加各大文创集市、少年宫、政府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积极联合学校、博物馆、文化驿站等单位开展“蓝夹缬技艺”进校园、进市集、进驿站活动,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门非遗手艺。
陈献武的课堂有时候在教室,他将蓝夹缬传承的故事和工艺流程娓娓道来,通过一件件蓝夹缬文创产品展示蓝夹缬技艺,为大家上了一节节生动有趣的非遗课。陈献武的课堂有时在工坊,他一道道演示蓝夹缬的制作过程,上版、上箍、敲花版、挑布边、印染、卸架、晾晒,然后让学生们亲手染制蓝夹缬作品,沉浸式地体验制作流程,感受非遗手工技艺的魅力,从而在大家心中播下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种子,促进非遗赓续传承。
图为陈献武给小朋友们展示蓝夹缬布料。陈少君/摄
联合工坊 打造名片
“以前交通闭塞,小卖部生意不好,我也无心经营,现在中雁风景区开发越来越好了,我就想着怎么能把小店的生意做好。”在乐清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的建议下,陈献武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景区资源进行终端改造,提升店铺形象,并将店铺与自己的手工作坊设计联合起来,打造成中雁景区的一张"活名片"。
图为陈献武讲解蓝夹缬工艺。陈少君/摄
随着陈献武的蓝夹缬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央视及各级省级电视台相继来陈献武的工坊拍摄宣传片,进一步扩大了陈姓蓝夹缬的影响力。乐清市政府在开展2023年电器文化节时,还选择了他的蓝夹缬产品作为赠送外来客商的礼物。
“既能通过经营小店来维持日常生活,又能把‘兰花布昆曲’的美好延续下去,很充实很知足!”陈献武笑着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